以往的理论认为货币有价值贮藏的作用,但不是很强调。凯恩斯特别强调此点;他认为利率的高低受货币供应数量的支配。他最重要的、与古典学派关于利率问题的区别,就是关于货币投机需求的理论,即增加货币供应会导致利率下降,增加投资会增加国民收入,在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上,货币供应全部会被投机需求所吸收。
概而言之,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涉及到了四个概念:(1)消费函数;(2)资本边际效率;(3)灵活偏好函数;(4)货币供应数量。只有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充分就业总目标之间的关系,才算基本上掌握了凯恩斯学说。
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凯恩斯的理论特色就是对经济波动的分析。他强调投资的作用,即投资的某种变化会导致收入的变化,而且是以当初投资的某种乘数(倍数)来变化的。这里暂不介绍乘数理论是怎么回事,先说说由来。这种乘数效应起初是由俄国经济学家杜根一巴拉诺斯基等提出来的,但从未从理论上正式阐明过。1931年,卡恩,这位凯恩斯在剑桥大学的同事具体地发展了这种分析。凯恩斯后来在《通论》中充分采用了这种乘数理论,尔后广为人所知晓。
基于这些理论,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他主张政府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在聚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应该说,这种主张基本上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凯恩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他认为,平衡预算的概念对决定政策不起作用,呼吁财政政策要从旧式的预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来。于是,古典经济学的预算平衡的原则从此被打破,许多国家的政府从不得已的预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动的、无所顾虑的赤字预算。赤字预算的确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却又产生了通货膨胀等新问题,引起后来的经济学家为此而争论不休。
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是刺激经济的良策。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