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西方,成吉思汗被称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他一生打过的60多场大战役,从未失败过,创下了奇迹。蒙古史教授、电视剧《成吉思汗》的编剧之一朱耀廷举例说,1998年,《华盛顿邮报》评选出“千年伟人第一人”,这个人就是成吉思汗,第二名才轮到西方人的自豪——哥伦布。同时评选出的“影响千年的一件事”就是印刷术传到欧洲,而当时打通东西方交流的原因,正是成吉思汗的西征
《成吉思汗》的艰难诞生
1990年,朱耀廷在研究了12年元史后,终于写出了一本专著《成吉思汗全传》,但是出版社告诉他,这种学术书不好卖,你最好去拍电视剧。朱耀廷从没写过剧本,他找到《努尔哈赤》的导演陈家林,陈家林推荐了《努》的编剧俞智先,于是两人一人一半,写完了第一稿。开始很顺利,朱耀廷找到一家公司投资,但是在先期投入20万美元后,黄了,直到五年后找到新的投资方。
现在的成品《成吉思汗》的投资人葛健有1/4的蒙古族血统,中国有三大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葛健认为草原文化的精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传播。制片人杜杰说,任何自然资源都要枯竭,草原上盛产的煤、天然气都不可再生,只有文化生生不息,最能代表草原文化的当然惟有成吉思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1991年作预算时,朱耀廷估计有三五百万就能拿下,随着物价上涨,1998年开机时的投资规划达到3000万,可真正拍完后一计算,这部戏一共花费了6600万元。千万元投资并不少见,但对于一部28集的电视剧,这个数字无异于天方夜谭。
剧组花上千万元在内蒙古建造了一座影视城,中亚、欧洲等地的风景、城堡都有。还有十几个营地,每个平均造价是100万~200万元,成吉思汗最好的营地花了400万元。除此之外,道具和服装都是按历史资料不惜成本精心制作的,为拍戏,剧组买了100多匹马,为“成吉思汗”组建了一队骑兵连;花了几百万为演员定做了服装,成吉思汗的一个头盔就花了5000多元。由于部分片段拍摄的危险性较大,剧组还专门为演员购买了20多万元的保险。本来投资还要更为浩大,因为朱耀廷的原作中描写了100多场战争,为了减少开支和避免观众厌倦,才减到20多场。
没想到的是,从2000年10月完成后,这部戏就陷入雪藏的命运。问题就出在创作初衷上。俞智先说:“剧本最初是30集,分为三部分:统一草原、灭金国和西征。”国内拍摄成吉思汗题材有两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1985年的《成吉思汗》和1998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后者原名《蒙古往事》,他的编剧冉庭是电视剧的责编,他选取了母亲诃额仑怎样把铁木真抚养成人的角度。这部戏由斯琴高娃主演,成吉思汗只是配角,结局是灭掉金国。而前者的跨度很短,只讲到统一蒙古。朱耀廷说,前两部戏只能叫“铁木真”,真正称汗起始于西征,而电视剧恰好弥补了这一部分,它与前两部构成了《成吉思汗三部曲》。葛健看中的也是西征戏,因为在过去,从来没有作品表现过这一段,甚至国内的史学家都刻意回避它。导演王文杰说,如果放在地方台,这部戏早就播了,但投资方既然想上央视,就只有苦苦等待和修改。因为雪藏的时间太久远,他当时曾担心缓慢的剧情是否还能牵动观众,不过好在从收视来看,这部剧现在在很多地方都是收视冠军。对于这次《成吉思汗》最后能在央视黄金档播出,杜杰证实:“不光是因为影片内容符合央视的播放要求,同时也意味着央视的播放体制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
“西征”一直被史学界视为侵略,西方历史学家在过去把这段历史称为“黄祸”,直到近几年,才重新一分为二地审视成吉思汗。朱耀廷认为打金国是“正义的、是反抗压迫”,他对西征也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同样是侵略,却并没人称它为“白祸”,因此这种带有种族歧视的字眼应该避免。成吉思汗西征的初期并不是主动挑衅,当然他也承认,终极目标还是征服。“历史从来都是战争写成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草原本来就物产贫瘠,靠生产是很慢的,掠夺别人一下子就富裕了。五胡乱华后,中国是四分五裂的,成吉思汗总的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但是基于史学界的不同观点和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外交问题,这部戏才相当一段时间难以通过审查。央视最初的意见是去掉西征,但葛健坚持,他说即使赔本也要还原历史。实际上,葛健早就申请了“成吉思汗酒”、“成吉思汗男装”、“诃额仑女装”等商标,但因为电视剧推迟播出,这些产品无法推向市场,积压的一大笔资金也无法收回。经过双方五年的沟通,最终通过了一个28集的样片,等到与观众见面时,这部戏又减少到26集,删掉的基本都是西征部分。俞智先感觉遗憾的是,最终电视剧只讲了西征的起因和结果,但没有叙述过程,这也使得剧情上下不连接,连他自己都看不明白。
研究成吉思汗的难度
相比于辫子戏,俞智先认为,首先人们不熟悉元史,蒙古人的名字就令他迷糊。除了主要人物以外,他也记不住那些翻译过来的人名,“肯定不如张小二、朱老忠好记。到了香港地区播时再用粤语配音就更糊涂了,我都看不懂。”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蒙古的人名、地名比外国人名更难记。
朱耀廷研究了元史20多年,才发表了三本专著,原因也在于缺少依据。“宋濂的《元史》不能作为主要依据,里面的《太祖纪》只有一两万字。然后就是清末的《新元史》和屠寄的《蒙兀儿史记》。国内研究蒙古史的人很少,一是怕碰钉子,二是蒙古疆土辽阔,必须掌握蒙、波斯等多种语言。直到1980年中国才出了两本几万字的小册子。”学术上最权威的是波斯人写的《史集》和蒙古无名氏所著的《蒙古秘史》。朱耀廷说《蒙古秘史》是一部奇书,它的全名是《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至今已有760年。它是以汉字写蒙古语,因为它事涉民族的天机和隐秘,在蒙古族入主中原的元代秘而不传,又因文字变化妨碍在本族中流传。郑振铎认为《元秘史》即《蒙古秘史》为最可注意的伟大的白话文作品,这两本书也是朱耀廷写作《成吉思汗全传》的最主要史料来源。
有缺陷的伟人
作为满族人的俞智先,本来应是成吉思汗死敌的后裔,他既敬仰成吉思汗,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看待他。在剧中,他借忽兰妃的之口,批判了成吉思汗的滥杀。在电影《成吉思汗》中,有一幕是成吉思汗的结义兄弟札木合支了50口大锅,把俘虏活活煮死。朱耀廷承认这是历史事实,电视剧原稿中也没有回避战争的残忍性,尤其是成吉思汗多次屠城,还把人头割下做成“人头塔”。比如攻下保定时,成吉思汗下令除工匠外全部杀死,后来一个大臣提意见才得以放过。另一次屠城时,因有个老妇人事先吞下了一粒珍珠,成吉思汗命令把所有百姓剖腹,寻找珠子。为了淡化战争的残酷,这些段落当然没有通过。朱耀廷解释说,蒙古人只用20万人马去征服几千万的人口,最大难题就是避免伤亡。在两次战争中,蒙古人死了一万多人,因为蒙古人是全民皆兵,从17~70岁男人全部编成部队也不过20万人。成吉思汗于是下令,凡是不战而降者免死。只有在攻打花剌子模时,成吉思汗才下令屠杀全城所有人,因为他最宠爱的孙子木阿秃干在这次战役中身亡。这一段也正是最不好表现和最尴尬的部分。
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天神,在这部电视剧中的定位是有缺点的伟人,“伟大与平庸的结合体”。他的平庸比如嫉妒,在对待妻子孛儿贴的失贞上,成吉思汗有着游牧民族的宽容,因为他们习惯于抢婚制度,所以对此并不太在意。但由于人们议论长子术赤是野种,因此他无论立多少战功,成吉思汗也不会传位给他。但是当他成为大汗后,又开始在意女人的贞洁,当他得知忽兰曾在别的将军营帐中住过时,差点杀了对方,得知忽兰还是处女时,才转怒为喜。
蒙古人是个恩仇必报的民族,成吉思汗幼年时就杀死过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有一次成吉思汗和下属谈到什么是人生快事时,他说,杀死敌人时最快乐。“过去的电影中只讲到了内部统一,所以看不出他的毛病,现在这部戏中的他最接近历史上的他。”俞智先说。
好莱坞的动作明星史蒂文·西格尔曾经来过中国,商量筹拍史诗片《成吉思汗》,很多人对一个西方人扮演成吉思汗心存疑虑。朱耀廷表示,只要能完整再现成吉思汗的一生,他愿意把剧本提供给好莱坞,因为西方人对成吉思汗这个题材一直非常感兴趣。
元朝并非短命王朝
朱耀廷认为,和忽必烈的政治才能相比,成吉思汗是个军事天才,但他也不是一介莽夫。在当时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中,他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他统一的蒙古族至今没有消失。相比于五代十国那些只生存了20多年的朝代,元朝从1206年铁木真称汗到1368年灭亡,持续了150多年。赵匡胤曾说过:大渡河以南不归我管,到了忽必烈时代,中国才真正的统一:独立了300多年的云南被收回,西藏在那时才真正纳入版图。而这些都是因为成吉思汗打下了基础。
至于欧洲的大部分,因为是不稳定的军事联盟,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一直很激烈,所以占领没有持久。作为当时较为落后的草原文化和信奉巫师的萨满教,成吉思汗也明白他不能改变被征服者的宗教。像钦察国由其长孙拔都称汗,但通用的一直是当地语言。忽必烈就更为开明,在中原长大的他重用汉人,穿汉服,习汉字,这也是他与阿里不哥除了争夺汗位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在元朝,中国人被分为四等。朱耀廷说,这种划分主要根据被占领的先后。草原各部落最先归顺,很多投降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他们地位最高。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北方人)比南人(南宋人)地位高,也是因为他们较早被占领。而女真人曾把成吉思汗的两个先祖钉死在木驴上,金世宗时又每过三年就杀死蒙古男子,抢走妇女儿童,很多蒙古将领被卖过,所以金人算是他的仇人。像他最器重的文臣耶律楚材就是契丹人。■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