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黄山 左起:周培源、王蒂澂、杨振宁、周老外孙小胖
■西南联大时期的教授之家 后排左起:周培源、陈意、陈岱孙、金岳霖
前排左起:林徵因、梁再冰、梁从诫、梁思成、周如枚、王蒂澂、周如雁
1902年8月28日,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先生在江苏宜兴出生。
所有关于过去的叙事,旨在讲给未来
也是桂树飘香、荻花轻飏的江南八月,一个明眸、鼻隆的漂亮男孩,在太湖之滨以“紫砂陶”闻名的小城宜兴,在一个据说是西晋大将周处后裔的乡绅家庭呱呱坠地。那是1902年,大清皇室还住在紫禁城里,母亲渐渐地在他脑后梳起一根细辫。
也许是男孩整日手脚不闲太顽皮,也许因为男孩父亲早年即中“秀才”,1906年春节刚过,田野上的积雪还在护卫着身下的秧苗,3岁半的男孩便在祖母力主下进了私塾。坐在凳子上两只小胳膊够不到桌面,家里为他专门订制了一只高竹椅,并让9岁的姐姐陪读。此时科举初废,因毗邻宁、沪得风气之先,私塾“开蒙”读物已不是“人之初”,不是“赵钱孙李”,而是商务印书馆的初等小学一年级课本,开篇:“天地日月、山水土木”。
“天—地—日—月—”,3岁男孩牵着姐姐的衣角,小腿蹒跚地走在水乡田垄上,面前正是长天大地、远山落日,还有八百里太湖的波光云影,男孩晃动着脑后细辫和它们一一相识。他断然不会想到,他3岁时便会抄写、会指认、会大声诵读的“天地日月”,后来竟成了他一生的课业:探索宇宙乾坤、天地日月的终极奥秘。
1992年的北京,夏风和畅,中苑宾馆喜气盈门地承办了中国科学界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学术讨论会——暨祝贺周培源先生诞辰90周年”。会场上,“老寿星”周培源先生与老友、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先生居中而坐,一左一右成“双星拱月”的是杨振宁、李政道先生,贵宾席上专程从美国赶来的一班好友均为“重量级人物”:顾毓琇、任之恭、吴健雄、袁家骝、林家翘、陈省身、张守廉等,而“两弹”元勋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及周光召等则为国内物理学界翘楚,除此还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计三百多人。
以学术讨论会形式为著名科学家祝寿,是科学界的国际惯例,旨在以学科前沿课题的进展与交流,推动科学发展,从而与各种世俗的庆祝形式区别。
讨论会的一个意外之喜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应周培源先生之邀,在离别46年后重返大陆。吴先生与周先生是西南联大时的同事、好友,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前有胡适、后有诺奖得主李远哲,可见其学术地位,李政道、黄昆、朱光亚等人均师出其门。“学术祝寿”开启海峡两岸物理学界交流、互访的大门。
所以有人说,以“出场阵容”论,以一流华人学者的高度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