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周培源 生命因科学精彩
|
陪。若论杨、周关系可谓两代世交,三重情谊。两人初相识时,杨振宁7岁,随母亲自上海乘火车到北平清华园与父亲杨武之团聚,而受杨武之先生之托一路照顾他们母子的,正是留洋归来的周培源,那时杨振宁喊他“叔叔”。西南联大时期,杨振宁主攻理论物理,学习了周先生三门课程:力学、流体力学和相对论,两人有师生之谊;杨振宁的硕士导师是统计物理专家王竹溪先生,而王先生又正是周先生第一号大弟子,杨是学生的学生。所以,虽贵为诺奖大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对“培源师”取恭敬之势。
周总理与周培源先生也有很亲密的友谊,外事活动中,周总理常称其“美国通”。尽管比周培源年长5岁,却常常随了众人喊他“周老”。
席间,以这样的关系自然是“酒逢知己”,娓娓长谈,后来谈话内容得到毛主席肯定:“杨振宁讲话实在。”
杨振宁向周总理指出:“中国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很好,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但目前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科研机关也存在不重视理论的倾向……
十几天后,周总理接见任之恭、林家翘等美国华裔科学家,当面指示周培源先生,把北大的理科基础教育抓起来,“有什么障碍要排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
此时,中国的基础理论研究陷于停滞,“实验室车间化”、“学校工厂化”是普通现象,科研人员下乡种地,譬如北京大学与中科院等4单位组建的“基本粒子组”,“文革”前在粒子物理一些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层子模型”理论,站到了国际前沿。“文革”开始,高崇寿、何祚庥等青年学者均遭冲击,下放劳动,一下子拉开了与国际同类研究的距离。理科无用、知识无用,科研人员打扑克、下象棋,许多人转了行,“文革”前跟随周老做湍流理论研究的黄永念,被分配到宁波渔船修造厂当了模具钳工……
“旧中国本就非常虚弱的科学基础”面临生与死的问题。
有总理指示,周老如同得到尚方宝剑,以积极姿态“重整山河”,并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如空谷足音传达了知识分子心声,在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但很快就遭到“四人帮”的攻击,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组织了围剿周培源的文章,声言要揪周培源的后台……
直到1977年“四人帮”垮台后,杨振宁先生才得知自己“进言”的连锁反应,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大家对周先生很佩服,因为他不怕压。”
在20世纪中国那些特殊年月里,向以科学为本、教育为本、且善气迎人的周培源教授,不得不走到时代的风口、湍流的漩涡,站到政治思想理论的前台,为科学正名,为真理发真言。“四人帮”倒台后,为廓清、匡正种种“左”的观念,他先后发表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加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与郭罗荃、武际可合作)、《访美有感》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高校教育及改革、三峡工程的决策论证,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讨。
据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介绍,其中《技术》一文,曾七易其稿,写作历时一年半,发出几百封征求意见信,《访美有感》也请一些老教授座谈意见,体现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1991年,周培源先生在一次会议上,将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概括为16个字: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勤能补拙。
科学家的寻常性情
在为那个星斗满天的学术讨论会举行的酒会上,周培源先生身旁一位着红色丝绸上衣、坐在轮椅里的女士,正是周先生的老伴、清华附中退休外语老师王蒂澂。
1932年,两人喜结连理,成为清华园里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曹禺先生在世时曾对周如苹说:“当年,你妈妈真是个美人,你爸爸真够潇洒。那时他们一出门,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就追着看。”
周夫人王蒂澂可谓“北人南相”,面容清秀、雅丽,性格却是北派:大气、洒脱,而且灵性。周先生一生,师友无数,无论清华、北大,还是昆明及至美国,他的家都是欢声笑语的聚会中心。
北大燕南园,他的家可以推门而入,1952年院系调整后,周先生先后担任北大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每天都有师生来找,人不在,就在客厅等,喝茶、看书自便。
昆明西山,林徽因、梁思成、陈岱孙、金岳霖、张奚若,一班好友,三五相聚,情笃意厚。周如苹说:“我们以梁爸、梁姨、陈爸、金爸称呼,他们之间的友谊两个字:纯洁,根本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
美国的帕萨迪那是加州理工学院所在地,有两年多时间,留学生林家翘、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等周末都到周家相聚,谈学问、说国内局势,钱伟长、郭永怀两位因观点不同常发生辩论。
周师母王蒂澂几十年大方待客,为人热情,就连燕南园居委会的老阿姨都说:“王老师对人可热乎啦,拉着你的手问长问短,说话斯文有分寸。”
被北大老学生们特别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周培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周培源 生命因科学精彩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周培源简介 |
下一篇文章: 周培源资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