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驻扎着宋军。
但南唐的军队还是尽职尽责地战斗着,宋军攻了半年多,依然没有破城。战局在九月下旬发生了转变,吴越军攻下润州(江苏镇江),南唐后主李煜惶恐了,派徐铉去宋求和。
徐铉见到赵匡胤,一再申辩南唐“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徐铉的口才很好,把赵匡胤说得理屈词穷,最后只好拿出少年时的无赖相,按着宝剑大声说:“我的床边能容忍别人呼呼大睡吗?”(原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这下轮到徐铉瞠目结舌了。赵匡胤的话虽然霸道,却说明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强者为尊,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开宝八年十月,南唐大将朱令率十万大军顺江东下援救金陵,在皖口被宋军打败,金陵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十一月宋军攻破金陵城,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
至此,赵匡胤终于基本上统一了南方,剩下的只有吴越和泉、漳,先南后北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实现了。宋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增强了对抗北方强敌契丹的力量,两强的碰撞只是时间问题了,但究竟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
杯酒释兵权———根除国家动乱的心腹大患
与征伐南方同时进行的,还有另一条战线上的战争。这就是赵匡胤削夺手下将领的兵权。
锻炼赵匡胤成长的五代时期,虽然仅有五十多年,却先后出了十四位君主,军队和将领在政权更迭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分获了巨大好处。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和宰相赵普谈论起五代时的动乱,赵普一语道破:“过去的动乱,就是由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难,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
赵匡胤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陈桥兵变的场面,想到拥立自己的那些将帅和弟兄,有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还有的自恃拥立有功,已经出现不服管制的迹象。
于是,赵匡胤下决心削夺他们的兵权。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赵匡胤准备了一席丰盛的晚宴,把石守信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请到一起,饮酒欢歌。
酒过三巡,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对石守信等人说:“诸位爱卿,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哪里有今天?因此,我对你们感恩不尽。不过这天子也并不是怎么好做的,从登基到现在,我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忙问缘由,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我这个天子的位置,谁不想坐?”
诸位将领大惊失色,慌忙问:“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赵匡胤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怎奈你们部下有些贪图富贵的人,如有一天,他们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难道还容许你说不做吗?”
将领们听罢,一起跪倒顿首说:“我们没有想到这些,请陛下给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说:“人生追求的不过是多积金钱,再替子孙们攒下些基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买些好的田宅,替子孙们置备下产业,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岂不快哉!我还同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和睦,上下相安,这不是很好吗?”
见赵匡胤交代得如此明白,次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都上疏称病,求解兵权。赵匡胤一概允准他们出镇地方为节度使。
赵匡胤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又让其弟光义做了张令铎的快婿。赵匡胤通过政治联姻,让这些高级将领消除了离心倾向,来共保富贵。
赵匡胤是厚道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以这么完美的结局收场的。
赵匡胤削夺了禁军将领的兵权以后,京畿重地可以放心了,可外面藩镇威胁还在,于是,他把手又伸向了地方,要把五代时最大的动乱之源节度使的兵权也削去。
既然“制其钱谷”是既定的方针,那就先从钱财上下手,在各路设置了专管财物的转运使,将各路所属州县的财政收入,除留下少量应付日常开支外,全部运送至京城开封,一律收归中央。这一下子就断了藩镇的财路,看没有了钱财,你还有什么经济基础来闹事。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赵匡胤再次设下酒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喝到兴头上时,赵匡胤感慨地说:“你们都是咱大宋的功臣啊,在马背上征战了大半辈子,都是德高望重,劳苦功高。可到了现在还辛辛苦苦在各地驻守,让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呀。”
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等人,不断表白自己战功辉煌、经历艰险,企图打动赵匡胤,保住兵权。赵匡胤冷冷说了一句:“说的都是你们为前朝干的事,现在说这些有意思吗?”
结果第二天,参加宴会的五位节度使都被解职,给了个吃粮不管事的虚职回家养老去了。另外那些节度使如向拱、袁彦等,都明白了赵匡胤的心意,主动自觉地赶快交出兵权了事。
这样,在不动刀兵的情况下,赵匡胤把各路豪强的兵权、财权、司法权、行政权收了回来,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从此为害中原的藩镇割据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杀文人,重用文臣,走上繁荣的文治时代
与抑制骄兵悍将相呼应的是,赵匡胤将文人摆到了国家统治这个金字塔的顶尖。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很尊重文人,文人也很争气。平蜀之后,
他曾因年号问题产生疑问,便去问自己的智囊赵普,谁知道赵普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还是学士陶毂、窦仪给出了答案,因此赵匡胤感慨地说了句:“宰相须用读书人!”
他还提倡多读书,朝廷上很快就形成了一个读书热。那位“半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