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 周世宗的一句“戏言”,吓得赵匡胤魂出七窍。事实上,他可能不但想当皇帝,而且正在悄悄地准备。在陈桥貌似半推半就的兵变中,完成了他的“黄袍加身”。 公元1127年的大祸发生时,距离大宋帝国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龙驭宾天,已经过去了151年。仔细检视大祸发生的经过和这151年的帝国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太祖皇帝就已经为今天这场大祸埋下了祸根。 祸根的根系则深植于皇帝的那张卧榻。 赵匡胤祖籍涿州,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县。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在河南洛阳夹马营。 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军在后汉枢密使郭威手下,当了一名普通士兵。赵匡胤魁梧雄健,有一身上好的骑射武功,读过不少书,偏偏打仗还不怕死。当兵第二年,郭威发动武装政变,三下五除二把后汉收拾成了后周,做了后周太祖。赵匡胤作战不含糊,因军功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大约相当于警卫队队长的样子。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病死。他没有儿子,由养子柴荣继位,史称周世宗。这位周世宗柴荣在历史上口碑不错,赵匡胤当兵后一直跟着他干,此时成为他的亲信,被调到中央禁军中任职。 同年,北汉趁后周太祖刚死,发兵攻打后周。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出兵迎敌。两军在高平,即今天山西晋城东北部发生激战。这场战役对赵匡胤影响巨大。当时,北汉军队占据上风,后周的两员大将见势不好,临阵脱逃。结果整个部队阵脚大乱,极为危急。赵匡胤临危不乱,高喊:“主危臣死,拼死尽忠的时候到啦!”带领所部骑兵直冲敌阵。北汉军队经受不住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一败而不可收拾。后周军居然扭转败局取得大胜。 经过这些战役,赵匡胤攻城略地大难不死,很快就被提拔成了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成了军队系统中最重要的几个将领之一。在此期间,赵匡胤本人也开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不光江湖义气豪迈依旧,还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并把一些这样的人收为心腹,如赵普、王仁赡等。后来,此二人分别成了大宋帝国的宰相和副宰相。 当上皇帝以后,赵匡胤曾经万分感慨地说:“天命这玩意儿,求之不得,拒之也不成。世宗是多么英明的一个人,见到方脸大耳的人就要干掉。可是我整天就在他身边,却安然无事。这就是天命呀。”事实上,赵匡胤取得周世宗柴荣的信任相当不容易,除了万死不辞、忠心耿耿地冲锋陷阵之外,他对人情世故烂熟于心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弹性能力,显然作用不小。 有一次,柴荣召赵匡胤喝酒。醉眼蒙中,柴荣盯着相貌堂堂的赵匡胤打量了半晌,突然说道:“你这小子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气象。说不定今后也有九五之尊呢。”赵匡胤一听这话,吓得汗流浃背,酒也醒了。他端起酒碗猛喝几大口,然后,看着皇帝柴荣的眼睛说道:“臣不仅方面大耳,而且体壮如牛。这些都是属于陛下的,臣随时准备把这一切奉献给陛下。别说耳朵脸面,臣的心肝也很肥厚,皇上要是需要,任何时候只管命人来取就是,臣绝不会皱一下眉头。”一般说来,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表白面前毫不动容。而赵匡胤还没完,他相当动感情地继续演讲:“皇上所言,令臣如万箭穿心。臣方面大耳,乃父母所赐;皇上身登大宝,却是天命所归。臣不能违父母之命,只能生成这个样子,就像陛下不能违背天命而拒绝皇位一样。请陛下指点迷津,臣该如何是好?”据说,周世宗柴荣乃大笑,曰:“酒后戏言耳,何必当真?” 就赵匡胤而言,他不可能把这样的谈话看成是酒后戏言,他必须当真。甚至,即便说,他以前还没有这样想过的话,这种谈话之后,也很有可能会撩拨起他的念头,他可能不但在想,而且还在悄悄地做。 公元959年6月,赵匡胤敬畏的最后一个人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一时间,人心惶惶。史书说:“时人咸谓天下无主”。就是说,当时的人们一下子没了主心骨,觉得偌大个中国突然一下子没有主子了。 随后半年,军队的中枢机关和中央禁军的各级将领陆续换成了赵匡胤的弟兄们。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后周君臣正在庆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国与北汉联军入侵的紧急战报。小皇帝和宰相范质,王溥等当即命令赵匡胤率军前往御敌。立刻,京城里谣言四起,到处哄传:“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当年,太祖郭威就是借口“边防有警”而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政权的。如今的情形与当年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赵匡胤自己装作愤愤不平的样子,唠唠叨叨地说:“人们怎么能这么说我?我该怎么办?” 第二天,大军出发,走到距离汴京东北40里的陈桥驿驻扎下来。据说,当天夜里,赵匡胤一反常态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军帐中一夜没有露面,任凭弟弟赵光义和心腹谋士赵普与全军将领开了一晚上的会。 史书记载,大军离开汴京景爱门来到陈桥驿后,就有一个号称会看天象的军校指着天上,愣说有两个太阳在天上打架,说是“一日克一日,乃天命。”这话立即传遍了全军。当晚,就有一帮中高级将领聚到赵普那儿议论纷纷。最后,话题终于落到要拥立赵匡胤当皇帝上。赵普听到这儿,假装正经地拍案而起,指着大家说:“赵匡胤对皇帝忠心耿耿,肯定饶不了你们这帮家伙。” 大家一听都愣住了。过了半晌,他们纷纷拔出刀剑说:“在军中谈论这个话题本来就是灭族的罪名。咱们今天说定了,有进无退,由不得赵匡胤不干。”赵普一看,大家的意见相当统一,没有问题了,于是就开始商量布置各种事项,分头行动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各军将领带着部下来到赵匡胤的门外,呼喊声惊天动地,赵光义和赵普两人走进赵匡胤的住处,将他搀扶出来,也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一件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大家一齐跪倒在地,山呼万岁。谁知,赵匡胤却沉下脸,一本正经地对大家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