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就是在这一次,说出了他的另外一句名言:宰相要用读书人。 赵普奇耻大辱,整整一个晚上都不敢洗掉,直到第二天上朝。 从此,大宋宰相赵普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人们只是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这位宰相死后,人们打开书匣,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八、赵匡胤对子孙的誓约和他的文治武功,给历史留下了最值得中国人骄傲,也最应该令中国人痛心的——大宋帝国。
皇帝重用读书人,经常喜欢用一段至理名言来告诫周围的武将:天下可以在马上得之,却不能骑在马上治之,更不能躺在马上守之。对于军人和武将们震动不小。此时,武将和文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转换,现在,双方相见时,文臣已经不需要低眉拱手,一般是由武将们恭恭敬敬地唱个肥诺,先致问候。一个经常可以看到的情形是,军人“见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 新科状元登科后,披金挂彩地骑在高头大马上满京城游街夸耀。届时,整个帝国首都举城若狂,就像盛大节日一般地瞻仰新科状元文曲星下凡似的风采。所有美丽的少女都在心中梦想着与他结为连理。当时就曾经有人说。这些书生们的风光,甚至超过统兵10万,踏破敌国的大将军。这一切,是在大宋帝国初年开始成为习俗的。皇帝赐闻喜宴请新科进士们喝酒,也是同样在此期间形成的惯例。科举考试在这个时代代表着绝对的进步、平等与文明,为千千万万没有家世背景的莘莘学子打开了改变命运的大门。 读书和读书人如此受人敬重,以至于目不识丁的大将军也要奋起直追。 党进是赵匡胤的一位亲信武将。他不识字,甚至经常搞不清楚自己所统率部队的各种数字。太祖有时问到他,他每每会把幕僚们写在手板上的数字,举起来给赵匡胤看。他被派到高阳戍边时,按规矩,赴任前要到朝堂向皇帝致辞告别。太祖体谅他不识字,豁免了他的告别致辞。 谁知,他坚决不同意。幕僚们只好将致辞写在手板——一种类似文臣们上朝时捧着的笏上,并教他背熟。 届时,党进跪拜如仪,然后,抱着手板跪在那儿,准备致辞。谁知,紧张之下,他把明明已经背熟的致辞全数忘光,跪在赵匡胤面前很长时间一言不发。最后,他突然抬起头来,看着赵匡胤,大声说:“臣闻上古民风淳朴,请陛下多多保重。”这两句完全不相干的致辞一出,殿堂上的在场者无不掩口,“几至失容”。事后,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么两句来?”他回答说:“我早就看那帮措大(当时骂人穷酸的俚语)们喜欢在皇帝面前掉书袋,我也掉几句给他们看看,让皇帝知道知道,我也读书来着。”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在中国所有世代里,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至高无上的开国皇帝之尊,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誓约: 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誓约中,严重地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是为不祥,将遭天谴。 在5000年华夏文明史中,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带有人性光辉的誓约。其意图,在于约束自己的子孙不要作恶。据说,这块刻着誓约的石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封闭甚严。新天子继位时,朝拜完太庙,必须礼启后,跪着默诵誓词。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只能远远恭候。因此,除了历任皇帝,没有人知道誓约的内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宫门全部被打开,人们才一睹其神秘容颜。据说,该石碑高约七八尺,阔约四尺余。碑文乃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 想想汉高祖刘邦“不要封异姓王”之类的誓约,想想我们听到的许多皇家“祖宗家法”,但凡得势就翻脸无情、对政敌必欲斩草除根而后快的狠毒,实在令人感慨系之。 坦率说,笔者沉溺于故纸堆的时日不算短了,每日和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昏君奸臣、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之类相伴,很难有什么激荡起伏。奇怪的是,当读到赵匡胤的这份誓约时,竟然情不能自禁地潸然泪下。想想实在惆怅,即便是有这样一份誓约的约束,这个朝代还是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冤案。 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其概要大抵如斯。 在他攻城略地之后,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 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开始使用指南针,大规模应用火药。 在那个时代,世界最繁华最发达的十大城市里,大约至少有五个以上在中国。 在那个时代,帝国汝、定、钧、哥瓷器,从当时到现在,都是全世界的珍宝。 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中国的贸易船队,世界才知道原来海船可以这样造,原来航海可以不迷航。那时,世界许多国家还在刀耕火种,许多欧洲的君主从生下来以后就再也没有洗过澡。穿上来自中国的丝绸,是他们崇高的荣耀。 在那个时代,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私立大学,其中最大的一所私立大学的学生人数曾经达到过万人以上。 在那个时代,曾经产生了比任何时代都多的一连串响亮名字,口口相传了上千年,直到我们今天。他们肯定还会在我们的子孙那儿继续传下去。他们是:寇准、包公、杨家将、狄青、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东坡、司马光、秦观、黄庭坚、宗泽、李刚、岳飞、韩世忠、梁红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