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迷雾说赵高
|
杨子才 读钱钟书先生《管锥篇》,得见清人四首为赵高“辨冤”的诗:“赵高赵国诸公子,求为秦贼肢体贱。……赵高名在《列仙传》,何得仙家滥其选?《索隐言》颇辨冤,鹿马计胜长平战。”(吕星垣·《下邳谒留侯庙》之一)。 “日中白虹匿无迹,王孙本是邯郸客,颇死牧废无英雄,山河 西吞惜无策。颠覆咸阳志已酬,组系子婴维尔力。”(吕星垣·《下邳谒留侯庙》之二)。 “当年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欧阳轩·《赵高》。) “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与汉讵萧曹?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欧阳轩·《阅<古逸史>……》)。 秦始皇病死沙丘(公元前210年)后,赵高以阴谋废扶苏、立胡亥、诛李斯,随后又杀二世,从内部摧毁了秦帝国,其设谋之大胆、果决、集中而奏效,亘古罕见。他是秦国的奸臣,还是打入秦宫的赵国复仇者?这个问题,由于史料不足,记载各异,被视为千古之谜。最先提出为赵高“辨冤”的,大约是《史记·索隐》的作者唐代司马贞。《管锥篇》引《考证》记载:“吴裕垂曰:`司马贞云:高本赵诸公子,恨其国为秦其灭,誓欲报仇,乃自宫以进。……以勾践事吴之心,为张良报仇之举。’”另外,欧阳轩在诗题中亦据《古逸史》说:“赵高为赵公子,抱忠交之性,自宫为赵报仇。张良大索(指张良行刺秦始皇未中,始皇下令大索十日)时,即避高家。” 司马贞及《古逸史》所述各节,《史记》中均无记载,作者所据何书,已难考证。关于赵高的身世,《史记》中只是说:“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见《蒙恬列传》)“高固内宫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见《李斯列传》)据此,赵高并非赵国公子,而只是赵国王族的“疏远属”。“自宫为赵报仇”之说,更无从得到印证。 大约正是因为在《史记》中找不到足够根据,所以论史者如苏轼、李贽等便视赵高为秦国的“贼臣”。然而,持赵高“为赵复仇”之说的,在司马贞之后颇不乏人。除前述两位诗人之外,赵翼在《除余丛考》中也称述了司马贞之说;缪荃孙在《云自在龛随笔》中,则引《周礼折衷》云:“赵高是病废,非刑余,”重复了赵高曾藏匿张良的话题。 “孤魂器陇陌,有冤谁剖得?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赵高究竟是奸臣还是义士,在获得新的考古发现之前,似难作出结论。在笔者看来,要说赵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立志“为赵报仇”的忠义之士,似乎牵强。赵高的心态是随着秦国的盛衰及自身的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赵国灭亡,秦国强盛,他入秦宫,可能只想隐忍苟活,保全性命于乱世。及至秦始皇死,秦国衰落,他便另有图谋。秦始皇以五十之年途中病死,设若一旦扶苏继位,追究责任,以秦法之严酷,赵高必难逃一死。为逃死、固宠与保禄,他便作为主谋与胡亥、李斯定计,废长而立幼。二世既立,诸公子及大臣疑心重重,赵高“战战栗栗……惟恐不终”,于是进而杀诸公子及执掌大权、辅保扶苏的蒙恬、蒙毅。随后天下大乱,义兵四起,六国后裔纷纷称王,赵高的故国之思、报仇之念,便与其政治野心同萌并长,于是诛李斯,杀二世,必欲亡秦而后已。 赵高心态的这种变化,在《史记》中亦隐约可见:其一,《秦始皇本纪》中说:“沛公将数万人已据武关,使人私于高。”《汉高祖本纪》中说:“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这说明赵高已是起义军的内应,只是分地而王未成现实。其二,李斯死前于狱中上书二世说:“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臣恐其为变也。”显然,李斯对赵高的图谋已有所察觉。其三,子婴也曾说:“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秦始皇本纪》)赵高要代秦自立,知道的已不单是他自己和起义军。其四,赵高自立为王已见诸行动。在杀二世之后,他“引玺而配之,左右百宫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孙,授之玺。”(见《李斯列传》)这是赵高决意亡秦的铁证。 窃以为,作为一个经历过亡国惨痛,且身受宫刑奇耻大辱的赵国王族子孙(尽管是“疏远属”),赵高在“引玺而配”之时,他心中是故国之思、报仇之念与政治野心并存的。笔者作此推断,大约不会被视作无稽之谈。(杨子才,原解放军报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散文家)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赵高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千古迷雾说赵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始皇的统治策略与赵高的篡权阴谋 |
下一篇文章: 宦官太监赵高 赵高乱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