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荣记》是谢衍的代表作,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这部白先勇的小说,最早是被谢晋看中,打算把它改编成电影的。那还是1987年的时候,白先勇首次来到上海,在兴国宾馆,谢晋见到了这位著名作家,并向他表达了改编《花桥荣记》的愿望。但限于当时的两岸关系,影片无法前往台湾取景拍摄,谢晋只好放弃《花桥荣记》,而选择将白先勇另一篇小说《谪仙记》改编成影片《最后的贵族》。或许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十年之前父亲留下的遗憾,十年之后却在谢衍手中达成了圆满。
可是,《花桥荣记》做后期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韩国片商因此中断了对影片的投资,这让身处香港的谢衍陷入绝境。这时,又是父亲向他伸出了有力的援手。在父亲的帮助下,谢衍将全部素材带回上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开始剪辑。为了让儿子能够专心创作,谢晋还将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派往谢衍身边,担任他的后期制片,帮助他料理日常事务,特别是应付那些上门讨钱的债主。因此,当《花桥荣记》最终在夏威夷电影节获得荣誉的时候,谢衍把第一个发自内心的感谢,献给了自己亲爱的父亲。 父子情不言爱 浓烈醇厚
谢晋、谢衍两父子都是感情深沉的人,他们很少把对彼此的关爱挂在嘴边,以至于我们平时几乎听不到他们谈论对方的声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这份父子之情却变得愈发浓烈,愈发醇厚。最近三四年,谢衍更是把自己的电影创作放到一边,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父亲艺术创作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方面。2007年夏,谢衍和我们合作编辑出版了六卷本《谢晋电影剧作文集》,我们合作拍摄的20集电视文献片《大师谢晋》,目前后期制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我们还约定,到秋季的某一天,大家要凑在一起商讨下一步共同组建“谢晋电影博物馆”的方案……我们就像是一群一起埋头攀岩的伙伴,就在巅峰在望的那一刻,环视左右(听歌),却猛然发现少了向导的身影。
我无法想象,年迈的谢导在儿子临近生命终点时才知道他患了绝症时的巨大痛苦,如何承受老来丧子的沉痛,也不知道谢衍的溘逝会带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何种打击。但愿耳背的谢导以为丧子的噩耗只是幻觉,但愿爱酒的谢导酩酊醉去,再也不去面对多舛的命运和无常的人生……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