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习家庄还有10户人家,40多口人,户主全都姓习,过着俭朴的农家生活。习仲勋的许多本家亲戚,都一直生活在村里。
据《习仲勋传》记载,习仲勋的童年时代,虽然家中是粗茶淡饭,但那时他的祖母健在,叔叔住的地方也不远,十几口人的大家庭过得也算其乐融融。
1922年春节过后,9岁的习仲勋到当地的都村小学上学。学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国语课老师,时常将班上优秀学生的作文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习仲勋的作文是被贴得最多的。全国解放初期,习仲勋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时,还把他的国语老师请到西北局小住,与老人家一起吃饭叙旧。
习仲勋生性活泼,喜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放学后,还爱组织小伙伴们,在附近村庄摆下“战场”,玩打仗游戏。他先找一个竹笼往头上一套,作为头盔,身先士卒,攻入“敌阵”。每当此时,习仲勋总是显得特别机智勇敢,指挥有方。时间一长,小伙伴们都愿意接受他的指挥,称他为“习司令”。
1926年春天,成绩优异的习仲勋考入渭北地区最有名的立诚公学高小部上学。这是一所具有浓厚民主进步色彩的学校。在这里,13岁的习仲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经常接受党团组织指派,以鸡毛信的形式进行串连,号召农民行动起来,抗粮抗捐。此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了立诚公学,习仲勋等人转学到富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上学。
1927年年底,习仲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陕西省立第三师范(简称三师)。在这里,他继续参加学生活动。地方反动当局派反动骨干到学校担任训育主任,加强对学生的监视。党团组织作出投毒除掉训育主任的决定,并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同意。然而,由于操作失误,毒药被部分教师误食,餐后呕吐腹泻。刺杀计划被识破,当局逮捕了习仲勋等人。在监狱里,习仲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被押到西安,经过长达4个月的审讯,当局也没能从习仲勋等人的嘴里挖出任何有用口供,最后,终于放人回家。这就是当时震惊陕西的“三师毒案”。
习仲勋虽然获释了,但父亲习宗德却在他入狱的日子里,思儿心切,抑郁成疾,于1928年11月去世。不久,习仲勋的母亲、叔母也相继过世。叔叔习宗仁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家庭的重担,骤然压到了习仲勋的肩上,他要照顾病重的叔叔和6个年幼的弟妹。而且,他还有一桩更急切的心事——出狱后,他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陷入了迷惘之中。
1930年,当叔叔的身体逐渐康复,开始操持家务。习仲勋得知,与富平县相邻的三原县武字区传来中共组织开展“筹赈”的消息,他的精神为之一振,当即和中共武字区委取得了联系,开始在乡间的青年伙伴中进行串连和宣传工作。此时,他萌生了离开家庭投身革命的想法。
1930年2月6日,习仲勋走出了家门,又忍不住转身回望自家的草屋。他的心里充满了不安和内疚:他没有告诉叔叔自己要走的事。但新的革命任务在等着他,16岁的习仲勋毅然挥泪离别了故乡。
1930年3月,习仲勋被党组织派往杨虎城部警备骑兵第三旅开展兵运工作。他以二团一营特务长的公开身份作掩护,通过《告士兵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材料,揭露地主、豪绅、贪官、污吏对农民的剥削,揭露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对农民的压榨和掠夺,以及长官对士兵的压迫和剥削。经过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一营很快发展中共党员30多人。陕西省委同意成立营党委,由习仲勋担任党委书记。
习仲勋等人的活动引起上层军官的注意。军方决定将一营与二营互换防地。营党委会议决定利用换防,发动“两当兵变”。1932年4月2日,兵变, 300多人的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出任队委书记。
这次兵变因遭遇土匪部队围攻而失败,但是,带来的巨大影响,鼓舞了斗志,震慑了敌人。特别是深入虎穴开展秘密工作,坚决走武装斗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为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两当兵变”之后,习仲勋秘密回到家乡富平。
1932年7月,习仲勋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耀县寻找陕甘游击队三支队队长刘志丹,共同探索革命道路。他们一起分析兵变失败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在党组织安排下,习仲勋坚持在渭北地区,打土豪,分粮食,发展党员,组织农会,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
1933年3月起,习仲勋担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参与并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耀县照金,是陕甘边区的南大门,进可攻、退可守,是我党我军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习仲勋等革命家领导着关中分区的军民,以山林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反围剿战斗,守卫边区的南大门,使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抵达陕北。在几处村落的墙壁和大树上,毛泽东看见张贴时日已久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布告》,上面署名“主席习仲勋”。后来,在瓦窑堡解救被“左”倾分子关押的同志中,才面识习仲勋,惊讶他“这么年轻。”此时,习仲勋年方22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中央遴选西北局书记一职时,毛泽东说:“我们要选择一个年轻的担任西北局书记,他就是习仲勋同志。他是群众领袖,是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一年,习仲勋33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