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同志在76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虽几经坎坷,身处逆境,但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他始终坚定地与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持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他孜孜不倦地学习
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他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习仲勋同志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公道正派,顾全大局。他谦虚谨慎,任劳任怨,淡泊名利,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不居功,不护短,爱护干部,关心青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与工农群众、民主人士、文化艺术界和宗教界等各方面人士坦诚相见,广交朋友。他办事严谨,宽厚待人,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他德高望重,高风亮节,在党内外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习仲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
历史功勋。他的逝世,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如果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那么,中国的开放,当属广东为先。而习仲勋作为“文革”之后的广东省委第一任省委书记,当然功不可没。在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刻,他不计个人得失,带领广东人民率先投身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谱写了壮阔的
历史篇章。
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 1978年4月6日,刚被“解放”、恢复党的组织生活仅仅一个月的习仲勋,便接受任命,主持广东省委工作。时逢中共广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一个直白的亮相,习仲勋给在场的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方的水土养育了我大半辈子,现在到了广东,要靠南方水土养育我的下半辈子。”一席话,表明了他誓与广东人民共同奋斗的决心。到任之后,习仲勋没有被文山会海所淹没,在听取广东省基本情况汇报后不久,便展开了历时一个月的“东三区”之行。
7月至8月,习仲勋先后到了宝安、梅县、汕头、惠阳等21个县。沿途,他利用一切机会和老百姓、地方干部攀谈,掌握第一手资料。望着近在咫尺的繁华香港,想起那次到深圳遇到农民外流冲击边防线时的情景,习仲勋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香港80%以上是广东人,为什么香港能把经济搞好而广东却不行? “关键是政策。”一番思考之后,习仲勋认定,如果中央给广东一些特殊政策、机动余地,广东人民完全有能力把经济搞上去。
回到省委后,他便召集省委一班人研究论证,大家一致认为,根本的出路是向中央提出,给广东先行一步的政策。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央召开了一个多月的工作会议。其间,作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作了题为《广东的建设如何大干快上》的工作汇报。他说:“从广东来看,要大干快上,当前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粮食压力大,电力、燃料紧张,钢铁等原材料供应不足……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央能给广东更大的支持,多给地方处理问题的机动余地。比如农业机械化,如果中央允许我们吸收港澳华侨资金,从香港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和技术,购进电力,进口部分饲料,就可以一方面先把国营农场、畜牧场、淡水养殖场等武装起来,作为示范,培养人才,取得经验……”
这份汇报材料是习仲勋到广东工作7个月后形成的。
小平支持“办一个特区” 1979年1月8日至25日,习仲勋主持召开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这是一次对于广东具有
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搞补偿贸易,搞加工装配,搞合作经营,团结广大干部群众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