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禹丁
尽管身份已经变成一名地道的企业家,魏新的谈吐和举手投足间仍不脱浓重的学者气质。没有常见的煽情宣讲,即使谈到愿景或理念,他都会不慌不忙的点上一根烟,然后以冷静的思辨娓娓道来。其中抽丝剥茧的逻辑,正暗合当年他为解方正死结而开出的方案。
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早年一心想做学问,1999年方正内部发生人事动荡和股权之争时,他受北大校方委托,以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来“处理遗留问题”。没想到处理完之后,方正集团创始人、时任董事局主席王选提议魏新做方正副董事长,“不让走了”。随后在王选的支持下,毫无企业运作经验的魏新创造出一个“学者治企”的成功典范。在使这家以“人事地震”而闻名的校办企业摆脱了内部动荡顽疾之后,他“谋定而后动”,2003年拿出一套学者做论文般严谨的变革方案,这套方案包括方正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专业化基础上的有限多元化”,以及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如何走这条路。
行伍出身的魏新展现出军人的果敢和雷厉风行。对内以铁腕收权放利,展开一系列企业文化和管控模式变革;对外按照既定战略以迅雷之势将浙江证券、苏钢、西南合成、泰阳证券等收归旗下。外界一时看不懂方正是否又将重蹈放弃IT主业、多元化自乱阵脚的覆辙,但魏新对如何进军产业链高端自有一盘棋。至今天,方正成功的走出了一条以IT高科技产业和医疗医药为两大主业,钢铁、教育、证券等为副业,主动结合金融资本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方正的技术背景更加雄厚,其数字出版技术领先业界,芯片和电路板业务也在低调中潜行。2007年,方正集团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第8位,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利税总额60亿元,营收是2003年的2倍和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
“我们用事实证明,我们熬过来了。”方正集团首席执行官李友在集团2008年年会报告中称。而更具外在价值的是,作为中国最成功的一家“校办企业”,方正的持续创新和做大做强,无疑具有研究价值和示范意义。
早在2004年,魏新便提出“拉美化”忧思,公开倡导创新型政企关系,思考广及国家创新体系、产学研模式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等等。在向《商务周刊》回忆8年来推动方正维新的历程之余,魏新再次对中国的传统“产学研”模式发言。这位具有中国古代“士大夫”般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型企业家强调,人们今天仍然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多元化要“谋定而后动”
《商务周刊》:1999年您来方正集团的时候,方正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您处理完了人事问题、股权之争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之后,提出了“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这一战略,我们知道之前正是不成功的多元化导致了方正内部的一系列矛盾,那么您接手方正以后的上述战略选择的背景是什么?
魏新:应该说历史地看,方正的本业是王选老师的激光照排软件,局限在媒体和印刷行业,再具体点就是报业印刷。王老师那时候掌握了核心技术,一个是排版,一个是印刷,那是方正赖以起家的技术。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我们是国际领先的,拥有垄断的知识产权,独占全球中文报业印刷市场。但很遗憾的一点是,这个领域比较窄。同样是做软件,微软可以做成一个非常大规模的专业软件公司,因为它做的是消费类的大众软件,而我们做的是一个应用领域比较窄的专业软件,市场总量在中国GDP中占的比例太小,尤其是互联网出来以后,纸媒的受众又被分走一块。当然我可以做一家小规模的软件公司,就吃这个东西,一招鲜也能吃遍天,但它的规模就不可能发展到很大。而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天然扩张的本性,总想发展做大。方正早期也一样,我没来的时候,方正的多元化基本是看哪个赚钱就去做哪个,投过房地产、精细化工、稀土等等,各种各样的投资,但是都不成功。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我觉得是没有清晰的发展战略思路。所谓谋定而动,那时候是没有谋定就动了,或者叫轻举妄动。所谓谋定而动,一是要谋战略的布局,要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包括人才的准备、管理和文化的准备,跨出单纯激光照排这个软件领域之外,就相当于你要成为一家集团性的公司,集团性公司要有集团性的管理架构和企业文化,当时我们都没有。另外还有资本运作,一般做到集团化公司,要有资本层面的配合,我们当时没有这个意识,所以导致不很成功。
《商务周刊》:您带领方正成功的走出了一条以IT高科技产业和医疗医药为两大主业,钢铁、教育、证券等为辅业,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您当时设计这条路线的逻辑是怎样的?
魏新:我来了之后,前半年处理遗留问题,之后认认真真的做了一年调研,然后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方正集团发展战略思路和企业文化重塑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我在里边讲了几个要点,一是讲方正还是要发展,不发展就辜负大家的期望。我做了一个分析,结论是尽管前一段走了弯路,但看来还是要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第二点,多元化做什么,介入哪些领域。当时讲介入资源性、牌照性领域,不能是乱介入。比如我们为什么介入证券,因为它有牌照。另外,我们当然还要在我们的主业上延伸,那时候我们已经做了硬件,这就要向产业链高端、价值链高端走。当时我们认为PC利润率太低,我们内部会议上都说,严格意义上讲对我们而言PC不能算高科技产品,因为PC两个核心的东西,芯片是英特尔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PC周边的设计、配套软件、应用软件,其实附加值都比较低。所以我们决定往高端走,比如电路板,那时候PC毛利率是8%—10%,纯利只有百分之一二,但电路板毛利是25%—40%,纯利大概在15%—25%。除了进入高端外,我们还决定利用北大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当时我们为什么介入医疗医药,就是因为北医大刚并到北大。为什么又进入金融?要成为集团型公司,必须要有资本层面的配合,当时在国内一说资本运作有人就认为是负面的东西,我说其实不是,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看到,任何大公司都有资本层面的配合,我们叫产业和资本两个轮子同时转。
做以上这一系列工作要有人才,我提出专业化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做,当时方正人基本上都是做技术、做电子出身。历史上我们做多元化为什么失败?比如方正去做房地产,就从原来自己的公司如方正电子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