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祖王亥其人其事
王亥作为商先公之一,不仅有众多的文献记载,而且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通过卜辞研究,发现王亥之名,“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文献《世本》、《楚辞‧天问》、《吕氏春秋》、《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及《汉书‧古今人表》所记载的胲、核、该、王冰、振和垓,“实系一人”。从而证明了王亥是商自契以后的第七位先公,确实无疑。同时,王亥又是“祭祀之最隆重者”。据统计,甲骨文中祭祀王亥的卜辞,仅《殷墟卜辞综述》所收就达96条之多,祭祀时用牲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不等。而且,在卜辞中多提到“高祖亥”、“高祖王亥”,在甲骨文中被称高祖的共有三人,其一为高祖夔,即高辛氏帝喾;其二为高祖王亥;其三为高祖乙,即商汤。帝喾为五帝之一,商汤则为灭夏后商代的第一位君王,能与此二人并列为高祖,足见王亥在商人的心目中地位。
王亥作为商部族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之所以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除了其作为先公的地位以外,还在于他为人类做出的突出贡献。正如王国维所说:“然则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为先祖。”
那么,王亥是以什么“制作”而成为圣人,成为尊崇、隆祀的对象,受到后人的崇拜?
根据前人的研究,王亥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亥作服牛”,从而成为中国畜牧业的创始人。(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关于王亥服牛的记载,如《世本》:“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管子·轻重戊》:“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这里所谓的服牛,即放牧、驯服之意。文献记载,商族是一个经常迁徙的部落。《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居亳,从先王居。”《史记·殷本纪》记载与此同。张衡《西京赋》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也就是自契至汤八迁、自汤至盘庚五迁。商族的多次迁徙,说明其统治中心的游移不定。其中的重要原因,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是与商族畜牧业的发展相适应的。王亥驯化牛,并发明牛车,是相土发明马车的继续和发展,是畜牧业的发展和频繁的迁徙的需要,它的发明,使人们由此掌握了畜养和役使畜力的方法,是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标志。以至在商立国以后,畜牧业成为商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畜牧品种六畜齐全,并设立有专门的牧场和专门主管畜牧业的官员。考古发现的商代大量的祭祀用牲,以及甲骨文中大量用牲的记载正反映了商代畜牧业发达的情况。而所有这些,正与先商时期重视畜牧生产,“相土作乘马”、“亥作服牛” 等是一脉相承的。
王亥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周书·洒诰》所言的妹土人“肇牵车牛远服贾”。妹土人即商族人。以王亥始贾为代表的商业行为,成为中国商业的肇始;王亥也因此获得“商祖”的美誉。关于王亥服牛经商的事迹,以《山海经》和《竹书纪年》所记最详。《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郭璞《山海经》注引《竹书纪年》:“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緜臣也。”正是因为牛车的发明和对牛的驯化,为先商时期的先民远途跋涉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创造了条件。王亥作为商族的先王,亲自赶着牛群,到河北的有易部落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不幸被有易部落的首领绵臣所杀。通过这一件事情本身可以看出,当时商业贸易已经兴起,而王亥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关于商之先王亥的居地,有学者根据先商在王亥时期曾在北方的易水流域活动,也就是到有易氏部落从事商业活动的史实,证明王亥居有易,也即今河北易县。然而,同样以上述《山海经》和《竹书纪年》的史料分析,说王亥“托”于有易或“宾”于有易,说明王亥原来并非是居有易,而是王亥从事商业活动,暂居或客居于此。王国维考证在今河北易水流域,认为商人在王亥、王恒之世,“已由商丘越大河而北,故游牧于有易高爽之地”。王亥服牛经商的过程,也是商族势力不断扩张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日本学者小川琢治《穆天子传地名考》补充说《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一句,仍为记述王亥之事,夜字为亥字之形讹,所记为王亥惨遭杀戮以后之景象。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进一步列举《周易》的《大壮》六五爻辞“丧羊于易”和《旅》上九多辞“丧牛于易”的两段记载,认为仍是指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的史实。有易国君之所以杀死王亥,并不是仅仅因为王亥善于经商,或者是为了夺取大批量的帛或牛群,而是族落之间的冲突。最终王亥之子上甲微为父报仇,假师于河伯,灭掉了有易氏部落,杀死了绵臣,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因此,这一条史料本身也就成为商族势力扩展到黄河以北的易水流域的重要史证。 2 商祖王亥与商族的族源 既然王亥不居于有易,那么又居于何处呢?我认为王亥居商丘是可信的。《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尚书序》孔颖达疏中又说:“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据王国维《观堂林集》卷十二《说自契至成汤八迁》考证,这八次迁徙的顺序是:契最早封于商,契从商迁蕃,是为一迁;昭明迁于砥石,是为二迁;昭明又迁于商,是为三迁;相土徙东都,是为四迁;相土复归商,是为五迁;上甲微迁于殷,是为六迁;上甲微复归于商,是为七迁;汤始居亳,是为八迁。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古称睢阳。蕃在山东滕县;砥石在河北隆尧与宁晋之间;东都在山东泰山下,殷在河南安阳漳河流域一带。亳,即在今河南商丘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