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王昌龄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诗人。他的诗现存一百八十余首,大多质量很高。描写边塞征戌生活、表现女性的命运和心灵,是其诗比较集中的两类主题。本文试就其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一分析。王昌龄写女性的诗,有二十首左右。这些诗里刻画的女性形象,大体可分为三类:思妇,不幸的宫女,江南少女(少妇) 一思妇 王昌龄曾经高歌:“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变行路难》)仿佛他是一个军功至上、卑视儿女私情之人。其实,那不过是他一时的豪语。实际上,在他的笔下,不仅写了征人十分顾念“闺阁”(如《从军行七首》其一“ 更吹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更用心抒写了闺中人的深情幽思。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秋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此诗细腻而含蓄地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前二句是不知愁,后二句是悔、是怨。“忽见”二字勾联前后,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变化的迅速。从当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达怨思,婉转深微地表达了少妇对从军丈夫的思念。 再如《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乌粞曲》: 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邪。 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 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上知夜分。 这二诗均以夜为背景,长夜漫漫,少妇们忧思难遣。《青楼怨》写思妇肠断关山,何以解忧?惟有借鸣筝来宽解排遣内心的幽怨苦闷。月已残,而忧思未已。诗中通过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的行为委婉地表露出这位思妇深重的愁思。《乌粞曲》中思妇的心绪是复杂的:既有对从军夫婿的深切思念,也有对他不住寂寞而混迹狭邪(妓女所居之地)的顾虑。思妇闺怨向为诗歌中的常见主题。王昌龄笔下的思妇,大都为征人之妇,有着突出的时代特色。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建功边陲,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岑参就曾高唱:“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然而,问题的另一面也随之而来,那便是征人之妇形影相吊的孤寂与愁思。王昌龄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着力描绘边关征战生活,偶尔也将笔触向那不为人注意的另一面——闺中思妇的痛苦生活。 二不幸的宫女 王昌龄描写女性的诗歌中,以宫怨诗最多。在《春宫曲》、《长信秋词五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等诗里,诗人用凄婉的笔调`新巧的构思,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那些深锁在帝王后宫,被剥夺了自由`爱情和幸福的宫女、们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们无告的哀愁和幽怨。如《长信秋词二首》: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绝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这里,寒鸦背上带来的昭阳日影,梦后西宫夜宴的灯火,都交织着宫女们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诗人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觉,揭示了宫女们悠长而深刻的内心痛苦。 《长信秋词》共五首,诗人从艳羡、痴想、哀怨、悲苦等不同角度反映了被遗弃宫女的非人生活。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女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但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有的是如玉似花之貌艳羡寒鸦带阳之色,有的是藏在幽深之处听人笑语,有的是长夜寂寞而追思往日的承欢,有的是夜阑霜深痴痴呆呆地挂念着君王的冷热,有的是月夜深宫捣衣。这一些,与她们被遗弃的地位相映照,从内心深处揭示了她们精神上的空漠和心理上的哀怨,以及对不幸命运无可奈何的处境。这一组诗,是王昌龄宫怨诗的力作。 又如《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户外春寒赐锦袍。 诗作描写了春宫中未受宠辛宫女的怨思。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况,这样,“只说他人只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再如〈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西宫春怨〉以春天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道出了幽囚在深宫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西宫秋怨〉中,美人虽倩丽,但君王已情驰爱移。这宫女尽管满腹悲怨,却又心存侥幸。“空悬明月待君王"。诚如刘豹君所言:‘然犹有待[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王昌龄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王昌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王昌龄年谱3 |
下一篇文章: 出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