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礼台前]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大型陵庙——太昊伏羲陵。太昊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朱镕基总理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宋时期不断扩建,并形成规模。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现存陵制及建筑是明太祖朱元璋颁诏修建的,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整修和重修,规模宏大,金碧辉煌。
[边走边讲] 眼前的这个伏羲文化广场面积64000平方米,是2004年春淮阳县委、县政府英明决策,拆掉蔡河两岸不协调建筑兴建而成的。它的兴建,彰显了龙湖的浩渺和太昊陵庙的气势恢宏,成为我国祭祀祖先的最大的文化广场。 [渡善桥前] 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叫渡善桥,老百姓俗称“面桥”,意思是说到了这里的善男信女们已经和人祖爷见面了,应去除杂念,万心归善。东面这座桥叫东善桥,西面这座桥叫西善桥。桥下这条河叫蔡河,相传6500年前,人祖伏羲在这里得到一只白龟,并根据白龟龟背纹理创下了先天八卦。
[午朝门前] 我们面前的这道门是太昊陵庙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在八卦中,午指地支的第七位,居正南方,因此而定名。此门建于明代,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门,叫东天门和西天门。两边的石牌坊,东曰“开物成务”,西曰“继天立极”。西护城河与蔡河交汇的那座桥叫“下马桥”,东护城河与蔡河交汇的那座桥叫“上马桥”。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或手捧圣旨的钦差大臣来朝拜人祖才走中间这道门,文官走东天门,武官走西天门,俗称“文东武西”。今天我们大家都要享受一下帝王的待遇了,请吧!
[午门里,边走边讲] 太昊陵庙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墓和庙宇的简称,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七观、十六门。如果把层层门打开,可一直望到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玉带河前] 我们面前的这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这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相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的陵墙并入护城河,而后流入蔡河。陵墙外侧河岸边各有一口井,俗称“玉带扣”。这种形制全国只有四处,太昊陵是其中之一。
[边走边讲] 也许有游客会问,太昊伏羲氏生于6500年前,为什么到春秋时才有陵呢?因为春秋之前人死了以后挖个坑埋掉,上面不封土不栽树,这叫墓。春秋时期墓的上面才封土,叫做坟,坟和墓是两个概念,这时才合称坟墓。坟虽然都是一个土堆,却因死者的地位不同而称谓不同。帝王的称陵,诸候的称冢,圣人的称林,士大夫的称坟,老百姓的称墓。所以,伏羲陵春秋时有陵。
[道仪门前] 这道门叫道仪门,旧称通德门,属单檐硬山式建筑。为什么叫道仪门呢?“道”有多种含义:一种途径、一种规律、一种方法等,这里是指伏羲一画开天分出“一阴一阳”。“仪”这里引申为法则、方法。“道仪”涵指太昊伏羲分出阴阳,发现了天地之间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过了这道门,我们便进入了太昊陵庙的内城。
大家走到这里,不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太昊陵每座建筑的南北墙与南北中轴线不是平行的,从地墁砖的铺设看得更清楚。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地球在天文学上有两条子午线:一条是磁子午线,一条是真子午线。地球两极叫真子午线,地磁两极叫磁子午线,两条线是不重合的,它们中间有一夹角叫磁偏角。太昊陵中轴线是真子午线,而建筑物则使用的是磁子午线,所以它们的两条线是不一致的。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边走边讲] 前面我跟大家讲道,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昊陵庙是明太祖朱元璋颁诏修建的。朱元璋为什么要重修太昊陵庙?这里可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朱元璋祖籍金陵句容(今南京市句容县)朱家巷,生于安徽省钟离(今凤阳县)。朱元璋出身于贫寒之家,十七岁那年,父母哥侄十七日之内接连病逝,他孤身一人,被迫去当和尚。不久法师罢粥,他也只得四处云游,即要饭。他到陈州要饭时就栖身在太昊陵的破庙里。25岁时投身红巾军当了兵。朱元璋率领的一支队伍有一次在陈州与元军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最后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走投无路时,他逃进了太昊陵曾经栖身的一间破庙里,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佑我平安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