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张国焘、毛泽东、董必武、王烬美、陈公博等十三人,大会通过的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领导工人、农民、士兵进行社会革命,废除私有制,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大会选出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他们三人组成中央局,作为党中央的领导机关。次年又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组织民主联合阵线的主张,指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组织工人运动,1922年由香港海员工人罢工开始掀起了全国工人罢工的高潮。但次年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血腥镇压,从此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过程。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参加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这次代表大会对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和后来国民革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展开革命活动的同时,共产国际的代表和孙中山也建立了联系。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从广州来到上海。五四运动使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开始注意俄国革命的经验。他深感中华革命党和旧国民党的组织形式都不能适应革命需要,在1919年10月,进行了一次整顿,更名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粤桂战争之后,孙中山于11月重返广州,一度恢复军政府再揭护法旗帜。次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会,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建立正式政府。孙中山积极准备出师北伐。但平定桂系军阀后,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于1922年4月在广州发动政变。孙中山于8月被迫离开广州到上海。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建议,李大钊也多次拜访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改组国民党的建议,于9月召开国民党在沪各省负责人会议,拟定改组宣言及党纲党章。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等共产党领导人,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到达上海,与孙中山进行多次会谈,共同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随后,孙中山又指派廖仲恺去日本热海与在那里的越飞继续会谈。同时孙中山策动滇军和桂军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回到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继又聘苏联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协助改组国民党。10月,孙中山指示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委任廖仲恺、许崇智、谭平山等九人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代表一百九十六人,其中共产党员二十四人。孙中山以总理身分担任大会主席,并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林森、谢持、李大钊五人组成主席团。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章程》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重点为摆脱帝国主义压迫,以求中华民族的解放;民权主义是要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则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这样解释的新三民主义,其主要内容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是相同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大会选出新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随后,一届一中全会组建了中央党部,设立秘书处及组织、宣传、青年、工人、农民、妇女、海外、军事等八部,共产党员也参加了中央党部的工作。中国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此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组织和领导下,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南部广泛展开,并迅速扩展到北方。
在苏联代表鲍罗廷等人的帮助下,孙中山总结了历次失败的教训,决心建立一支革命军队。1924年6月,新创立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至1926年北伐战争前,军校招收学生五期,共约七千四百人,成为广东革命政权的重要支柱。1924年10月,孙中山依靠军校学生组成的革命武装,在工农群众组织的支持下,平定了以陈廉伯为首的商团叛乱,巩固了广东革命政府。与此同时,孙中山率军北伐,拟出韶关攻赣南,支援江浙卢永祥的反直战争。
这时北方政局发生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