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热爱儿童,但一贯反对溺爱孩子,她强调以各种方式教育儿童,并为此做了许多切切实实的工作,如创办《儿童时代》半月刊,在上海建立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少年宫,创建第一个儿童剧团等等。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前后几十年亲自指导儿童剧团以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形象教育。儿童剧团于1947年成立于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宋庆龄一直将其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倍加爱护。她指示剧团从穷孩子中招收演员,定下剧团的方针是为儿童演出,通过儿童典型的形象感染儿童,寓教育于文娱之中,不搞成人剧;指导剧团自己编写儿童剧,培养自己的第一流的乐队,选择最好的院址,并把导演、编剧派到国外观摩,使这个剧团逐步发展成为有自己的演员、编剧、布景设计和舞台管理,有自己的舞蹈班和管弦乐队的优秀演出团体。1952年国庆前夕,宋庆龄亲自率领儿童剧团从上海来到北京,于10月24日晚向中央领导人作汇报演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孩子们的演出后非常高兴。毛泽东当即提议,让孩子们到怀仁堂为首都少年儿童公演四天。邓颖超高兴地对剧团的同志说:“儿童剧团是第一个进怀仁堂演戏的。”在北京演出期间,宋庆龄特地把孩子们接到自己家里做客,亲自招待孩子们喝茶、吃点心。1956年儿童剧团再次赴京演出。在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儿童剧团的《友情》获得了演出、剧本、导演、舞台技术革新和表演等六项奖,受到广泛好评。宋庆龄闻讯后极为高兴,特地把孩子请到家里吃水饺,勉励他们多为全国少年儿童演好戏。1957年剧团扩建为儿童艺术剧院,人员发展到300余人,先后创作和演出了150多个剧目。其中《马兰花》、《小足球队》、《童心》等多次获奖。1979年,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轻视儿童剧的歪风,有人提出取消儿童剧院。宋庆龄当即挺身而出,于2月12、13日,连续两次致函儿童艺术剧院,严肃地告诫人们:“我创办儿童剧院为了演出儿童剧,通过儿童典型形象,感染儿童,使他们有文娱生活,并寓教育于文娱之中”,“儿童艺术剧院是示范性、试验性的,完全是为儿童服务而创办的。成人有成人的剧院。某些干部把为儿童服务的方针误会了,将是一个大错。我们既定的方针,不可曲解和转变。我们多年来培养的专业人员,不允许调走。”把这股歪风顶了回去。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对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增进儿童福利、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态度之坚决,情感之深笃,和她著眼于未来的政治远见。
宋庆龄进入晚年以后,由于体衰多病,尽量减少各类活动,惟独对儿童工作仍然念念不忘。直到1981年5月,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还接连写了三篇有关儿童工作的重要文章,这是她毕生最后的三篇文章。她在发表于5月2日《人民日报》上的《更好地为下一代著想》一文中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倾诉了她一生对儿童全部的爱。5月14日,“六一”儿童节报告会召开前,宋庆龄已经病危,不能出席大会了。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她重重地叹著气,挣扎著下床,要去办公桌上写信,但已力不从心,只好让人把纸和笔拿来,她靠在病床上,托著一块木板给儿童节报告会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贺信。信中说:“我不能参加这次大会,但我关怀热爱儿童和少年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这封信是她一生最后的遗墨。此时距她逝世仅十五天。宋庆龄真正把她的最后一滴心血洒在了培育少年儿童的园地里。
公仆风范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她是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宋庆龄与中共中央领导人并肩战斗,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共同操劳中,他们互相支持,互相信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对宋庆龄十分尊敬,经常就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与她交换看法,听取她的意见。宋庆龄也经常就国家建设中的问题,坦陈己见。他们之间在政治上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生活上也互相关怀,经常往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经常看望宋庆龄,有时还携同子女在宋庆龄家里做客。
宋庆龄身居高位,但她自青少年时代就接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具有彻底的民主思想,始终把自己看做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全自觉地把自己当做人民的公仆。在公开场合,人们看到宋庆龄仪态雍容,举止庄重,言谈温文尔雅,起坐有时还由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等亲自搀扶。如果你真的以为宋庆龄“派头”不小,那就完全错了。其实,宋庆龄从来没有一点官架子,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思想,始终平等待人。对外界群众是这样,对身边为她服务的工作人员也是这样。她常对服务人员说,我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你们就是我的亲姐妹,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共同的,一致的,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她的随身保姆李燕娥,16岁经人介绍来到她身边。李燕娥深感宋庆龄仁慈宽厚,就像大姐姐一样,因此心甘情愿照料宋庆龄一辈子,陪伴宋庆龄整整五十三年。宋庆龄从来没有把她当佣人看待,一直亲切地称她“李姐”。俩人风雨相随,甘苦与共,情同姐妹。1981年2月5日,李姐病逝。当时卧病在床的宋庆龄悲痛万分。她强撑著病体,亲笔给警卫秘书杜述周写下了她对李姐后事安排的批示:“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李燕娥的骨灰盒迁送上海之前,宋庆龄用颤抖的双手抚摸著骨灰盒,把脸在骨灰盒上亲了多次,口里不断呼唤著「李姐、李姐!”泪珠点点滴落,久久不忍放开手,在场人员无不为之感泣。4月2日,李燕娥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举行了庄重的安葬仪式,宋庆龄送了花圈,为她立下墓碑,墓碑上写著:“李燕娥女士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