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S >> shao >> 邵逸夫 >> 正文

 

百年传奇邵逸夫

 

  邵逸夫,101岁的世纪老人,中国著名的慈善家,曾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倾囊相助,先后捐赠达25亿善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的汶川大地震再次将这位爱国人士的心与灾区人民拉到一起。这位心系祖国的著名慈善家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他因第一个向灾区捐献1亿港币而荣居香港个人捐赠榜首。

  相信,邵逸夫,这个闪耀着金子般光泽的名字将深深印在国人的脑海里,印在灾区人民和历史的记忆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汶川地震消息,牵动着港人的心,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助。5月15日,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及夫人邵方逸华在得知灾区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受到严重伤亡后,十分悲痛,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亿港币,与教育部配合,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使他们早日重返校园。

 

  邵逸夫此次捐赠并非偶然。他并非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即使是内地人,对“邵逸夫”这个名字也耳熟能详。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目前,在中国,以他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遍布各个城市。

  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不仅是缔造东方好莱坞、影响中国电影的百年,还是他散尽千金济众生的百年。

 

闯进影业王国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老邵村的一个颜料世家。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六老板”。邵逸夫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后来为了与家人团聚,赶赴上海就学于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

  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娱乐事业已经相当蓬勃。耳濡目染之下,少年邵逸夫有了进军娱乐事业的梦想。

  1920年,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邵逸夫的父亲邵玉轩遂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由于邵醉翁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笑舞台”起死回生,一时颇受欢迎。

  1923年,邵家趋于败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破釜沉舟。

  1924年,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经商量,邵氏兄弟买了一部电影摄影机,筹划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在该片中邵醉翁做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人做编剧,老三邵山客主管发行,而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也心痒难耐,在片场中觅一个“伙计”之职。

  《立地成佛》放映后,深受上海市民欢迎,赚得盘溢钵满。旗开得胜,邵氏兄弟们为之欢欣鼓舞。之后,他们一口气拍下《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和《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深受观众喜爱。

  由于邵逸夫勤奋又肯钻?x,很快,从摄影、编剧到导演,电影制片各环节他都了如指掌。

 

远渡大洋拓市场

  当时,在上海滩抢吃电影这碗饭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围剿。为求一条生路,老三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

  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远渡南洋,全力帮助三哥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与电影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

  那段时间,邵氏兄弟历经磨难,备尝艰辛,南洋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创业的日子里,邵逸夫最难忘的是,他和哥哥一起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在举目无亲的南洋乡村巡回放映。他们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放露天电影。那时,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兄弟俩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乡下蚊虫成群,他们还得承受蚊虫叮咬,奇痒难过的折磨。

  经过努力,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兄弟俩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1930年,他们挂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

  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不少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停业。邵氏兄弟毅然决定坚持下去。

  邵逸夫同时意识到,尽管在南洋已建立起自己的影业基础,但是,与国外的有声电影相比,自己的无声电影定将被淘汰,于是提出了拍摄有声电影的建议。他说:“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

  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好天不绝人,落水的邵逸夫紧紧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飘泊整整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机器。

  放映设备有了,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只得自己写剧本。夜晚,两只腿被蚊虫叮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

  一写就是半个月,可是写出来却都不满意。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多年之后,谈到他当时的心境时,邵逸夫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终于,在邵逸夫摸爬滚打出一身电影制作的真功夫后,1932年,他自任制片和导演,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电影放映,万人空巷。

  当时放映的时候,观众对电影中的人说话十分惊奇,只要有声音出来,他们就大声欢呼。有一次,在泰国放映时,众多观众一拥而上,硬是把留声机砸开,想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此后,邵逸夫每次放电影时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白金龙》为邵逸夫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提供了可能,成本1万元影片,仅在广州的放映收入,就达了60万元。这一成功不仅使邵氏机构转危为安,也让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

  经过不懈努力,到1937年,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爪哇、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富豪。

  然而,1937年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邵逸夫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百年传奇邵逸夫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