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S >> shao >> 邵逸夫 >> 正文

 

百年传奇邵逸夫

,残酷的战争彻底摧毁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20多年创立的产业。邵氏惨淡经营,直至难以维继,被迫关门。

  1945年抗战胜利后,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他决心重振邵氏家业。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亚和美国,迫切感到邵氏的电影事业不应该只恢复旧业,而是要重新创立一个新事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他选中了香港,只身赴港实现他对电影事业的理想

 

年过半百转战香港

  上世纪50年代,香港得历史机遇百业兴盛,电影业也不例外。

  1957年,50岁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为了抢占香港这个制高点,邵逸夫决定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要出品影片,关键要有摄影厂。建厂就得买地。香港地少供不应求,邵逸夫别无选择,他只买得清水湾一块地皮。邵逸夫笑称这座荒山:“在山上向四周开枪,都不会击中任何人。”

  但他还是倾力打造这个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这项工程仅地价和土方就花费近50万港元,历时7年终于完工。

  此后,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它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历经数10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作为一名优秀的制片人,他懂得组建什么样的队伍来实现目标。邵逸夫在报纸上登广告,广纳人才。广告中说:“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影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引进新技术,发掘制片人。本公司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化妆、剪辑、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将与同仁并肩奋斗,同甘共苦!”

  这则广告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卜万苍、岳枫、罗臻、何梦华、严俊等名导演来了;林黛、李丽华、乐蒂、张仲文、丁红、丁宁、陈厚、赵雷、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不仅如此,邵氏公司还物色到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剧作家也前来应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邵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电影周刊》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特别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国际影坛消息”等栏目,吸引了大批拥趸。

  为了打响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亲自挑选剧本,从几十部剧本中,最后选中了描写貂蝉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财务人员做预算发现费用至少要花100万港币后,便劝邵逸夫放弃这部片子。邵逸夫并没有放弃,他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果然没有辜负邵逸夫的厚爱,《江山美人》一炮打响,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这部电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稳了脚跟,也使李翰祥一举成名。

  随后,邵逸夫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银幕。这两部倾注着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一股中国片的狂潮。《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此后,《天下第一拳》开播,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各种报刊争相评论邵氏出品的电影,欧美人也纷纷前来订购邵氏的影片。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上世纪60年代后,邵氏公司长期称雄香港市场,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从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得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

  为什么邵逸夫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其实,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各方面人才,为其所用,更在于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尽管邵逸夫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学一样,从不懈怠。他以实际行动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正因为他的努力,他成为中国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

  邵逸夫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

  当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时,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他的手下工作过,他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邵逸夫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邵逸夫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是观众喜欢不喜欢。凡是观众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是观众场场爆满。当出现劣片无法补救时,邵逸夫宁愿把它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据称,邵氏在迄今的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在影碟上的标志:“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绝非诳语。

 

谱写TVB传奇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由公司最大股东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则为常务董事。

  1971年,邵逸夫开设了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现在仍然在圈内呼风唤雨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已晋升为国际级的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该训练班。

  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无线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无线所属的电视明珠台和翡翠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门下,无线成为了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供货商。这种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既为邵逸夫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也给他带来了香港“影视大亨”的称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邵逸夫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百年传奇邵逸夫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