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荐言,说现在可以打魏国了。秦孝公不解,便问是不是趁魏之危。
商鞅说我做事从不只图眼前一时之利,打魏国是着眼秦的长远战略,而决非权宜之计。秦、魏一西一东以黄河为界,而魏独占崤山以东之利,他们有条件就向西攻伐秦国,没条件就向东扩大土地。趁现在他没条件时打他,他必向东迁移;他一东迁,秦国就占有了黄河和崤山的险要地带,进而我们才有可能掌控整个中原,完成统一天下的千秋大业。
完美的战略构想。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局限于仁慈是蠢猪式的仁慈——史书评价历史上那个“不可半渡而击”的笨蛋宋襄公的话。
秦师攻魏,商鞅统军。
魏国此时东面正在和齐国交战,但西面告急也得招架,派出的是公子卬,商鞅在魏国的好友。
此时正在东面与魏国交战的孙膑说了句流传千古的话
兵者,诡道也。
商鞅用了这句话,用近乎无耻的方式。
他首先安营扎寨完毕,马上修书一封遣人送去,大概意思就是,我商鞅当初与公子感情甚笃,但二人现在作为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伐残杀;不如邀公子来高高兴兴喝上一杯,然后订立秦、魏友好盟约,两国得以永世安定。
魏国当然高兴,有的谈是最好的嘛,谈不拢至少能缓缓西面的形式等东面搞定再说。于是,具有黑社会形式的一幕出现了,两帮老大先见面喝喝酒再谈地盘的事情。
公子卬高估了他与商鞅的感情,坦荡荡的带了几个随从就去了,比后世的关二爷还牛,可惜他却没有老关的运气和实力,刚坐下就被绑得和个粽子一样,刚才和颜悦色接待的商鞅变成了阎王爷,卡擦一刀就把他干掉了。
秦军马上发动总攻!
没有了统帅的魏军就如同被斩首行动搞掉指挥系统的伊拉克,稍微的抵抗都没有就只顾逃命了。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斩获4万人。
令人作呕的胜利。
秦魏两国都认为商鞅是个没有德行的人。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魏国朝野大震,当时拒绝商鞅的魏惠王还活着,悔恨交加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说我没听公叔痤的话啊,而我当时还说人家公叔痤神志不清,其实神志不清的是我。
魏于是被迫弃安邑,迁都大梁,并割河西之地给秦国。
这件事是战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六国自此失去抵御秦师东进的缓冲地带。而秦国得到河西之地后,无论向东进攻,还是向西回撤,较之以前便捷了许多。魏紧邻秦国,位处秦国东进的孔道之上,而在商鞅执政期间,秦在与魏的斗争中屡占上风,这无疑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
秦也在短短10年时间内,神奇地实现了大国崛起的历程。从前的秦默默无闻,六国羞与为伍,但自商鞅变法,秦国势骤强,各国震恐。
重获河西之地止,秦孝公已经实现了多年前的夙愿,也是秦献公的遗愿:“复缪公之故地。”,秦孝公亦投桃报李,赏赐他十五座城邑,并号为商君。
在《战国策•秦策一》中有个更夸张的说法,说孝公“欲传商君”,商鞅“辞不受”,意思是说秦孝公试图禅让于商鞅,但商鞅并不接受禅让。禅让学说在战国时期曾经风行一时,秦孝公或许是受当时风气影响而作出这样的行动。但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记载这件事,认为《战国策》多纵横家言,好为夸饰之文,故而不录。其实就秦孝公的支持力度和思想深度而言,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商鞅签署一切法令的背后,我们总能隐隐约约地看到背后的那个人无限信任的目光。
你大胆地去实行吧,只要能让秦国强大,能让其它各国不敢再小瞧我们,无论什么障碍我都会一脚踢开!
君臣风云际会,完美的君臣组合。
不是只有股市才有高峰和低谷的,人的命运也是一样,收复河西之地为商鞅获得了巨大的荣誉,站在这面高峰上,他看到了无数的荣光,但是,到了最高点,往哪走都是下坡路,人,唯一能选择的是你下降的坡度了,不要一下子就摔到了地面上。
于是一个叫做赵良的人出现了,他拜访了商君,希望能给他指出一条下坡能缓点的路,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呢,秦孝公已经病重了。
赵良说:“你这么多年蛮干,用严刑峻法处罚贵族,杀人如麻,积怨太多。现在国君身体堪忧,我建议你利用这最后的机会,主动辞职,把封地还给国家,劝国君重新起用那些被压制的贵族,然后找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隐姓埋名,种地过日子。这样的话,某些大人物也许能够让你活下去。否则,国君一旦去世,想想后果吧,想要你命的人还会少吗?”
这些话明显是威胁,按照赵良的建议去做,太子这些人就能善罢甘休吗?再说,自己毕竟让秦国强大起来了,新的国君恐怕也得顾及这一点吧。
于是回答道:“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不后悔。当初秦国多么落后,父子男女同室而居,是谁改变了这些陋习,是我。再说前些年,我指挥迁都咸阳,扩大了旧城,建成了比鲁国宫殿还要宏伟的宫殿,这些你都没看到吗?”
这一年,孝公因病去世。
同年,商鞅也走了。
被车裂。
在我们的历史书上,记载的是因为太子的两个师傅(就是前面被割鼻刺脸的两个人)诬告商鞅造反,于是被车裂。
历史上是这么发生的:公子虔首起发难,告商鞅谋反,谋反这种罪名反正就是莫须有的东西,搞个三堂会审就可以认定的,要是平常发了点什么牢骚,马上就是铁的证据。
于是马上认定商鞅谋反,武装力量全部出动,搜捕商鞅。
一听到这个消息,商鞅马上慌了手脚,自己都已经主动交出权力了还是要受到这种待遇,慌不择路往边界跑,发生了几个故事比较有意思。
首先到一家旅店里,准备投宿,前面我们讲到商鞅变法搞了个户籍制度,你出门必须带着官府开具的证明之类的玩意。
有么?
没有。
那不好意思,请滚蛋。否则我告官了。
这就是著名成语“作法自毙”的来由。
没有地方可去的商鞅居然跑到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地方:魏国。聪明一世的他居然会做这样的事情真的很让人费解,可能他觉得魏国是自己的故地,魏国与秦国又是世仇,起码可以到那避避风头。
此时的国君还是魏惠王,就是经常在《孟子》里出现的梁惠王,因为前面商鞅率军收复河西之地,被迫迁都到大梁,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梁惠王,他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
听到这个消息,他说,这是秦国的犯人,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