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的名气远不如齐桓公,更没法和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相比,但是如果仔细思考秦穆公的战略思想,恐怕汉高祖刘邦都未必在他之上,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西周初年的周公旦了。
西周初年,周公旦把陕西西安一带作为大后
方,把河南洛阳一带作为前哨,同时拉拢东方的齐国和鲁国,这样就形成了周王室对诸侯国的绝对优势,这个战略布局使周公击败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维护了西周的长治久安,但是这个战略布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西方的犬戎重视不够,结果西周后期犬戎入侵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周幽王的时候,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秦穆公继承和扩展了周公旦的战略部署,他击败犬戎,但是不是使犬戎屈服,而是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对犬戎所在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这样在陕西、四川一带形成了秦的大后方,也就是历史上的关中地区,山河险固,沃野千里。在对东方晋国的战争中,秦穆公采取了非常特殊的方式,他不以军事进攻为主要手段,他通过政治影响推动晋国本身的内乱,放长线钓大鱼,耐心地等待时机。在政治上,他也有效地化解了当时人们视秦人为夷狄的观念,使秦国在政治上被中原诸侯国所接受,为日后的统一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
秦穆公即位的时候,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正在争夺霸权,但是绝对没有秦国的事,因为人家视秦国为夷狄。秦的先人是由于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在春秋初年被封为诸侯,秦比其他诸侯国的资历差多了,周平王封给秦的土地当时多数都在犬戎的占领之下,他们通过几十年的战争打败了犬戎,拥有了这片并不广阔的土地,收揽了西周原来的人民。秦国当时东边受到晋国的威胁,西边与犬戎进行了世世代代的战争,政治上还很被人们瞧不起。
秦穆公是秦德公的小儿子。秦德公的时候,秦人才修建了雍城,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祭祀,定居下来,只有梁伯﹑芮伯两个诸侯国给秦国面子,他们来到秦国参与了典礼。德公死的时候,长子宣公即位,与晋国发生战争,取得了胜利。宣公当政十二年死了,立了他的弟弟成公,前来祝贺的也只有梁伯﹑芮伯。成公当政四年死了,弟弟穆公即位。秦穆公元年,就亲自率军征伐了犬戎,取得了胜利,接着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作为夫人,但是一年后,秦穆公亲自率军征伐了晋国,没有取胜。我们可以推论,以秦穆公没有即位的时候,他对秦国的形势肯定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已经初步制定了对西面犬戎进行军事进攻的政策,但是对东边晋国的政策没有成形。
秦穆公这个人对治理国家很有感觉,他能够敏锐地发现别人治理国家时的弱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晋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内乱不断,晋国的国君事实上已经被自己的宗族推翻。秦穆公的时候,晋惠公在台上,他为了防止内乱,杀掉太子,赶走了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但是他死后,他支持的两个国君相继被杀。此时秦穆公明白了,在战场上晋国军队能征惯战,但是晋国国内经常发生内乱,这是因为晋国实行了国君重赏和分封大臣的政策,所以晋国的宗族子弟和大臣们打仗很有积极性,但是由于他们权利太大,往往会威胁国君,造成内乱,那么秦国就不应该和晋国进行战争,而是应该想办法挑起晋国的内乱,而且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当时秦国名声不好,人们视之为夷狄,不改变这个现实诸侯国就随时可能团结起来对抗秦国,所以秦国也有必要表现出一定的仁义道德,来改变人们的印象。这样秦穆公基本上对晋国的政策就成熟了。
晋国发生内乱后,秦穆公护送晋献公的儿子夷吾回到晋国,夷吾曾经答应秦穆公把河西的土地送给秦国,但是夷吾当上晋惠公之后,杀掉了立他为君的里克,派丕郑告诉秦穆公河西的土地不给了。丕郑并没有理解好秦穆公的深谋远略,他害怕秦穆公一怒之下把他杀掉,就对秦穆公说:“晋国人并不喜欢夷吾,实际上想让重耳的国君。现在违犯对秦承诺,杀死里克,这些事都不是吕甥﹑郄芮策划的。希望秦国能够调开吕甥﹑郄芮,这样重耳就可以顺利回国了。”秦穆公本来对获得河西之地没报多大希望,看到能够进一步使晋国混乱,看清同意了丕郑的想法。但是,吕甥﹑郄芮也很聪明,他们立刻明白了这是丕郑出卖他们,结果丕郑被杀。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秦国,对秦穆公说:“晋君无道,百姓不亲,可进攻晋国。”但是秦穆公认为时机不成熟,但是他暗地里让丕豹积极训练军队。 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发生旱灾,来秦国请求帮助,当时丕豹认为应该趁晋国困难的时候征伐晋国,但是秦穆公的另外两个谋士都认为应该接济晋国,公孙支说:“农业欠收和丰收这是各地都有的事情,不能不接济。”百里傒说:“晋国国君夷吾不讲道义,得罪了我们的国君,但是和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关系。”公孙支的话暗示日后
秦国也可能有农业欠收这样的事情,那么正好可以再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