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在史学界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很大反响。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不同意他的观点,戚本禹就与罗展开了论战。这样,史学界的讨论风气更浓了。一开始,否定戚本禹的文章很多,戚本禹受到了来自历史学界的广泛批评,在社会上也受到很大压力。正当此时,江青把戚本禹的文章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表示赞成戚本禹的观点,并在文章旁边批了16个字否定李秀成:“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毛泽东对戚本禹文章的肯定和否定李秀成的事情,很快就在历史学界传开了。历史学界的风向一下子就转了过去,出现了一大批否定李秀成、赞成戚本禹观点的文章。
不久,戚本禹就受到了提拔,出任《红旗》杂志历史组组长。《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组长均由比较有名气和有地位的理论骨干担任,戚本禹能成为历史组的组长,在当时已经非同一般了。
1965年底,毛泽东出于反修防修的愿望,已经下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但他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此时,江青到上海找到张春桥、姚文元,经过秘密酝酿,写出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1965年11月10日,这篇署名姚文元的文章在《文汇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借评《海瑞罢官》比喻当时的现实政治,直接点出了自60年代初以来中央高层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分歧,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这篇文章发表后,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报刊并没有积极响应,这使毛泽东极为不满。正当此时,在政治上十分敏感并且确实摸到了毛泽东思想脉搏的戚本禹,急忙撰写了一篇题为《为革命而研究历史》的文章,在《红旗》杂志1965年第12期上发表。文章的矛头,直指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对翦伯赞的历史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现实政治斗争问题,隐晦地指出了中央高层中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篇文章与姚文元的文章一起,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
毛泽东很快就看到了这篇文章。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陈伯达、胡绳、艾思奇、田家英、关锋五人谈话,提到了戚本禹的文章。毛泽东说:“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接着,毛泽东谈到了姚文元的文章,说:“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对戏剧界、历史界、哲学界震动很大,缺点是没有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毛泽东还点名批判了吴晗和翦伯赞,他说:“什么吴晗啦,翦伯赞啦,越来越不行了。”毛泽东的这番话,肯定了姚文元、戚本禹的文章,支持他们批判吴晗和翦伯赞,政治态度是十分明显的。
进入中央文革小组,发表讨刘“檄文”
田家英本是毛泽东的秘书,也是最早赏识并提拔戚本禹的人。在中南海,田家英不仅呵护着戚本禹,还经常在毛泽东面前替戚本禹说好话。可以说,戚本禹能够受到毛泽东的重视,是与田家英在毛泽东面前为他说好话有直接关系的。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戚本禹却取代了田家英。
“文革”发动前夕,田家英因在批判彭德怀、包产到户等问题上与毛泽东意见不一致,逐渐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毛泽东决定,不让田家英参与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的工作,由戚本禹接替田家英的工作。又隔了几个月,田家英的问题被“升级”。1966年5月22日下午,中央的几位干部与戚本禹一同来到田家英的家里,代表中央向田家英宣布了两条:第一,中央认为你和杨尚昆关系不正常。杨尚昆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你要检查;第二,中央认为你一贯右倾。现在我们代表党中央向你宣布:停职反省,把全部文件交清楚,由戚本禹代替你管秘书室的工作。这样,戚本禹正式取代了田家英的位置,掌握了中央办公厅的枢要大权。不久,戚本禹又成了毛泽东、江青两个人的秘书,在中南海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为了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负责人76人。戚本禹作为《五一六通知》的起草人之一,与江青、张春桥、关锋一起出席了这次会议。各地的党政干部都意识到,今后,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反映意见,要通过戚本禹了,所以,大家都主动接近戚本禹。戚本禹“少年得志”,更加趾高气扬,每日昂首阔步前来参加会议,对那些地方大员,他都不放在眼里。连当时赏识他的江青也说:“戚本禹眼睛长在额头上,朝上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