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本禹
|
“文革”红人戚本禹沉浮录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戚本禹干了不少坏事,因此,在1967 年8 月和1968 年初中央先后处理他们之后,“王、关、戚事件”便在历史上记下了一笔。但是,对“王、关、戚”这种排列法,关锋却不赞成。关锋说过:“王、关、戚”实际上应该是“戚、王、关”。戚本禹虽然在他们三人中职务最低、资历最浅,但他担任了毛泽东、江青的秘书,地位特殊。当时,就连陈伯达、康生要见毛泽东,都要通过戚本禹。有一个事实似乎印证了关锋说的这个话: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中央重新审理“王、关、戚”一案时,对王力和关锋没有判刑,而对戚本禹却判了18 年有期徒刑。 少年得志,受到毛泽东赏识 戚本禹祖籍山东威海市,1931 年生。父母早年去上海谋生,戚本禹也就出生于上海。解放前,父母供他在上海读了小学、中学,直至高中。读高中时,戚本禹很用功。受党的地卜组织的影响,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的成员。1949 年,戚本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不久,戚本禹被选入中南海做机要工作。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央又把他送到中央团校去学习。无论是在中南海工作期间还是在中央团校学习期间,戚本禹的表现都很好。他学习刻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工作认真,受到过多次表扬。因为他文笔很好,在中央团校学习结束后,他被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看中,选他当自己的助手,做资料整理工作。后来,田家英又推荐他去了中央办公厅信访办公室任科长,行政上是18 级。 1958 年,中南海发生了一起“八司马事件”,这件事让毛泽东记住了戚本禹。那年3 月,就全国来说,反右运动己进入尾声,但中南海的中央机关整风因按计划排在后面,到此时才开始。在中央政治秘书室开始整风时,林克、戚本禹等8 个年轻干部向上级反映了中央政治秘书室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当时中央办公厅和中央政治秘书室领导人的不满。因为当时反右运动己经明朗化了,他们就借反右运动批判这8 个年轻干部,说他们“反党”。中南海的干部中竟然出了“反党分子”,这在中央机关里是件大事。后来,有人把这一情况反映给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毛泽东为8 个年轻干部说了话。毛泽东说:“想不到我的身边也发生了新的'八司马事件’。唐肃宗时期,柳宗元、刘禹锡、王叔文等8 人实行变法改革,受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打击,被罢官、撤职,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戚本禹这些人因为对中央办公厅和政治秘书室领导人的右倾错误有看法,提了一些批评意见,就要把人家打成'反党’,简直是岂有此理!依我看,中直党委应该撤销,政治秘书室也要撤销,真正受到处分的不是林克、戚本禹这些人,而是整他们的人!”毛泽东此言一出,马上解救了戚本禹等8 个年轻干部,也使这8 个年轻干部从心里感激毛泽东。1962 年,戚本禹因为给领导提意见,又一次挨整。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散步,偶然遇上了戚本禹,戚本禹向毛泽东直言了自己受到的冤枉。毛泽东一听“戚本禹”3 个字,便记起了他是卷进“八司马事件”的人。戚反映的事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毛责令田家英细查。经查,戚本禹确实是冤枉的。 在中南海工作的戚本禹,知道毛泽东爱读历史书,就向毛泽东学习,留心去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一来二去,他对研究历史产生了兴趣。在诸多历史课题中,戚本禹对中国近代史更感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下了很大工夫,读近代史方面的书,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对这些观点,他也试着写一些文章,投给一些学术刊物或者报纸。1963 年,戚本禹写了一篇题为《 评李秀成自述》 的文章,发表在《 历史研究》 1963 年第4 期上。戚本禹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否定李秀成的观点。他把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说成是太平天国的叛徒,并且用当时“左”的政治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臆断,给李秀成扣了不少政治帽子。 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在史学界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很大反响。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不同意他的观点,戚本禹就与罗展开了论战。这样,史学界的讨论风气更浓了。一开始,否定戚本禹的文章很多,戚本禹受到了来自历史学界的广泛批评,在社会上也受到很大压力。正当此时,江青把戚本禹的文章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表示赞成戚本禹的观点,并在文章旁边批了16 个字否定李秀成:“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毛泽东对戚本禹文章的肯定和否定李秀成的事情,很快就在历史学界传开了。历史学界的风向一下子就转了过去,出现了一大批否定李秀成、赞成戚本禹观点的文章。 不久,戚本禹就受到了提拔,出任《 红旗》 杂志历史组组长。《 红旗》 杂志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组长均由比较有名气和有地位的理论骨干担任,戚本禹能成为历史组的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戚本禹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戚本禹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文革中“震撼全国”的大案,江青要枪毙戚本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