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blog)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种草养牛5年。1983年进入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直到担任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9年7月,他与几个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等。
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是:“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一个“大舍与大得”的人,似乎早已习惯被关注。
从宣布辞去总裁职务,到捐出本人与家人全部股份,以及豪言要将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牛根生的种种举动,总令常人难以理解。
入冬后的第一场瑞雪给呼和浩特蒙上了轻盈的薄纱,塞外也由此开始变得浪漫和清新。11月30日下午,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话题由博客引出,他在率性而高调中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博客牛根生:“网民如向我扔鸡蛋,我有心理准备”
上海证券报:最近在新浪网上看到了您的博客。您开出博客的目的是什么?
牛根生:我开出博客,实际上是受传媒界知名人士的推动,先是应王利芬总导演之邀在《赢在中国》开博,接着应陈彤总编之邀在新浪网开博。
如果讲内心的动因,我在自己博客中也曾提到过:“美国著名政论家赖斯顿说,‘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记者的时代’;顺着这一思路往下走,我认为21世纪是博客的时代。博客让一个人的‘话语权’得到空前延伸,任何人都可以面向全世界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作所为……一句话,‘博客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媒体掌握在每个人手中。”
上海证券报:开博的好处自不必说了,但您这样近距离与网友对话,就不怕有人向您扔臭鸡蛋?
牛根生:我开博实际上是有顾虑的,我在博客里用两段话表达了这种顾虑:“我这辈子没离开过‘牛’,姓牛,养牛,做牛奶,卖牛奶,一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只做了一件事就跑出来满世界嚷嚷,会不会有点像那个抱住象腿便妄说‘象似柱子’的盲人?”;“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博客大军中,没有权威,没有等级,有时甚至没有确切的身份与责任!所以,裸露自己是有风险的,不裸露自己也是有风险的。”
在网络上,既有朋友,也有竞争者,所以,向我扔臭鸡蛋是避免不了的事。我有心理准备。
捐股创出“第三种制度”
上海证券报:您所捐股份的市值已经突破25亿元。您曾说过,您捐股是一种制度创新,怎么理解呢?
牛根生:这是一种产权制度的创新。我和家人把全部股份捐到了面向社会公益事业的“老牛专项基金”,但并非直接卖股,而是采取一种创新性的制度设计:股份所有权归“老牛专项基金”(家人、家族不能继承),表决权归现在及未来的蒙牛董事长,收益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这既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传统制度,也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制度,而是开辟了股权设置上的“第三种制度”———所有权、表决权、收益权“三权分设”的创新模式。
上海证券报:“老牛专项基金”最初的定位是服务乳业的,现在的定位为什么变成了“面向整个社会”?
牛根生:“老牛专项基金”的公益对象最初定位为“面向中国奶业”,现在调整为“面向全社会的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发生这种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借鉴了比尔·盖茨基金、洛克菲勒基金及李嘉诚基金的成功操作模式,二是根据社会各界的需求做出了这种调整———最初我们的构想是,“老牛专项基金”主要吸纳我捐股产生的红利,最多再吸收一部分我们团队成员的个人捐款,这样就考虑了两个原则,一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原则,二是来源于乳业用之于乳业的原则;但基金创立后,社会各界都向基金提出了捐款需求,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决定吸纳这些资金———这样一来,“老牛专项基金”的来源就多元化了,相应的,在使用上也应该多元化,于是,我们把基金的公益对象最终调整为“面向全社会的医疗事业和教育事业”。
上海证券报:能否透露一下,目前“老牛专项基金”账上共有多少钱?
牛根生:我捐股产生的红利,加上我们管理层成员的捐款,目前共有2亿多元。所捐股份产生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