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N >> nie >> 聂耳 >> 正文

 

革命新兴音乐的旗帜 自学成材的音乐巨人

电影工作者的电影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国民党当局十分害怕不断被唤起的民众反抗意识,便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打击和压制。因聂耳积极参加各种左翼文艺活动,联华影业公司老板迫于压力,借口聂耳有病需要休养,于1934年1月解雇了他。同年4月,在地下党组织和田汉的安排下,聂耳进入百代唱片公司担任录音、作曲等工作,后来升任公司的音乐部副主任。聂耳和先期进入百代公司、担任音乐部主任的任光等,利用公司为英资企业、不受国民党政府审查的有利条件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以灌制畅销电影歌曲为名,组织出版了一大批进步歌曲唱片。

  1934年是聂耳创作热情最为高涨的一年,也是最丰产的一年,他自称这一年是他的“音乐年”。他先后为田汉的新歌剧《扬子江的风暴》创作了《打桩歌》、《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等插曲,为电影《桃李劫》谱写了主题歌《毕业歌》,为电影《大路》谱写了《大路歌》、《开路先锋》,为电影《飞花村》谱写了《飞花歌》、《牧羊女》。为发展民族音乐,他领导组建了百代国乐队(又称“森森国乐队”),自任队长兼指挥,经常演奏他整理改编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这些作品后来都灌制了唱片,在中国的群众音乐生活中,比西洋乐唱片更受欢迎。同年10月,任光、聂耳主持举办“百代新声会”,邀集各界人士欣赏百代公司新录制的唱片。聂耳创作《毕业歌》、《大路歌》等受到热烈欢迎。不久,因自己写作的歌曲《飞花歌》、《牧羊女》被美商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引起百代唱片公司老板的不满,聂耳于11月底辞职离开百代公司,又回到联华影业公司二厂任音乐部主任,从事音乐创作。他为该厂拍摄的影片《新女性》配音,并创作了主题歌《新女性》组歌。1935年1月,聂耳为田汉的三幕话剧《回春之曲》谱写了《告别南洋》、《慰劳歌》、《梅娘曲》、《春回来了》4首插曲。之后,他又为电影《逃亡》写了主题歌《逃亡曲》和插曲《塞外村女》。

  1935年1月6日,聂耳用“王达平”的笔名发表《一年来之中国音乐》一文,热情地肯定《渔光曲》等一系列革命歌曲,认为这些音乐的产生,预示了中国音乐的光明前途。他坚信:“新音乐的新芽将不断生长,而流行的俗曲已不可避免地快要走到末路上去了。”

  后来的事实正如聂耳所料。聂耳创造的中国革命新兴音乐,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代替着大众在呐喊谱写出救亡的乐章

  聂耳一生共创作了35首歌曲,其中除一些抒情歌曲外,反映劳动人民及革命青年生活和斗争的占有较大比重,再就是为数众多的进行曲风格的爱国歌曲。聂耳的歌曲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了社会的矛盾,唱出了大众的心声,为中国革命新兴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聂耳始终坚持了扎根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大众感情,为人民的需要而创作的思想。他认为:“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艺术家“不同生活接触,不能为生活的著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他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鲜明地指出:“目前从事音乐运动者,首先要提出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种“代替着大众在呐喊”的“革命的、同时保持高度艺术水准的音乐”。

  基于这样的认识,聂耳在音乐创作中坚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无产阶级的汗臭”的环境中,聆听劳动者的心声,并经常踏着晨霜夜露去体验女工们上班的辛苦,与码头工人交谈,与小报童交朋友。关于这一点,我亲耳所闻的一件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无锡的鼋头渚发现有一个“聂耳亭”,便好奇地问:“聂耳与无锡有什么关系吗?”当地的同志说:“有啊!”便给我讲了以下一段动人的故事:1934年夏,聂耳为影片《大路》作曲时,编导孙瑜希望主题歌能写得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那样深沉有力。为此,聂耳先到上海郊区的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拉压路的大铁磙,体验他们的劳动生活,并就自己创作的《大路歌》、《开路先锋》征求意见,反复修改。10月中旬,聂耳又随电影摄制组到无锡拍摄外景。当时,无锡鼋头渚后山正在修一条公路。一次,工人们请聂耳唱歌,聂耳站起来说:“好吧,我就唱一首大家用血汗所谱写的《大路歌》吧。”歌声使一个个筑路工人听得出了神,有些老工人流出了热泪。当时,聂耳一行就住在鼋头渚后山北麓的陈家花园。解放后,无锡市人民为了纪念聂耳和他的《大路歌》,便把这里一座简朴的亭子命名为“聂耳亭”。

  聂耳的许多作品的主题和基本音乐元素,都与大众的思想、情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直接来源于民众的劳动生活。早在1932年5月,聂耳随明月歌剧社去武汉演出,轮船夜间停靠在九江时,江上码头工人的劳动号子给他以极大的震撼和音乐创作的冲动。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群众吼声震荡着我的心灵,他是苦力们的呻吟,怒吼!我预备以此动机作一曲。”这正是他日后创作《码头工人》的素材。

  聂耳创作的很多歌曲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审他深入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义勇军进行曲》发出最后的吼声

  1934年7月,田汉决定创作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但刚写出电影故事和一段歌词,就被反动政府逮捕了。文学剧本的创作由夏衍来继续完成。聂耳听到这部电影需要谱写一首主题歌的消息后,便主动去找夏衍。他拿到剧本,把田汉写的歌词念了两遍后,顿觉浑身热血沸腾,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吧,我干!”

  聂耳在创作时“完全被义勇军救亡感情激励着,创作的冲动就像潮水一样从思想里涌出来,简直来不及写。”他对影片导演许幸之说:“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我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在桌子上打拍子,一会儿坐在钢琴面前弹琴,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房东老太太可不答应了,以为我发了疯,并向我下逐客令,我只好再三向她表示对不起,最后她才息了怒。”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构思,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以及该片的另一首插曲《铁蹄下的歌女》。

  1935年初,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加剧,聂耳也面临被捕的危险。党组织为了保护他,让他离开上海出去躲避,而聂耳也希望借此机会出国深造。于是,他决定经日本去欧洲、苏联。由于形势紧迫,他不得不将《义勇军进行曲》的乐谱带到日本去修改完善。因此,这首歌的定稿是聂耳从日本寄回上海的。

  聂耳在继承中外优秀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聂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革命新兴音乐的旗帜 自学成材的音乐巨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