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云南省玉溪市举行的聂耳音乐基金会成立活动中,有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老人是聂耳三哥聂叙伦的女儿、云南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家聂丽华。
聂丽华是继聂耳之后聂家唯一从事音乐工作的家族成员,这次她是代表聂耳家属来参加活动的。听说记者来自上海,她马上打起了招呼,并说:“这些年来,我一直牵挂着一件事。”接着,老人慢慢地讲了起来。
聂耳同情女报童
聂耳于1930年来到上海后,由于生活无着落,便来到一家云南人开的店铺里当店员。那时他住在霞飞路(现淮海路),每天上下班时,总要在霞飞路上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那里买份报纸看。“小毛头”是女孩子,卖报时她争不过其他男报童,聂耳就经常帮她一起向路人叫喊。那时,聂耳收入菲薄,但是又很同情这个女孩。有时候到了晚上报纸还卖不完,“小毛头”不敢回家,聂耳就掏出口袋里的几个钱,把剩下的报纸全部买下来。
《卖报歌》的由来
不久,聂耳考入了黎锦晖开办的中华明月歌舞社,很难保证正常的上下班时间,也难以帮助“小毛头”卖报,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她。有一天,他见到“小毛头”,就对她说:“干脆我帮你写一首卖报歌吧。这样,别人叫着卖,你可以唱着卖,一定会比别人卖得多的。”他遇到后来成为田汉夫人的安娥,介绍了“小毛头”的境遇和报童们的情况。安娥马上就写出了歌词,聂耳也一口气谱了曲,并且把这首歌教给小毛头唱。很快,这首《卖报歌》传开了。后来,聂耳还把“小毛头”介绍到联华影业公司当电影演员,“小毛头”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参与拍摄了《人生》《秋海棠》《寒江落雁》等电影。聂丽华说:“聂耳的创作激情,都是来自于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这首《卖报歌》,也正是由此而来的。”
曾经相见结友谊
1979年末,聂丽华为考证聂耳在上海的经历,在上海采访过去与聂耳熟识的一些老艺术家。有一次,赵丹无意中说起了聂耳与“小毛头”的故事。聂丽华听后,通过上海市文联,设法找到了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的“小毛头”的丈夫,然后与“小毛头”见了面。“小毛头”听说是聂耳的家人来看望她,激动得情不自禁地双眼淌泪,促膝交谈之中,向聂丽华详细讲述了她与聂耳的那段交往经历。之后的数年,聂丽华每次到上海,总要去看望这位“小毛头”。
房子拆迁断音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上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很多房子拆迁。聂丽华与小毛头家庭的联系也中断了。2001年,云南玉溪地区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反映聂耳生平的电视系列片,聂丽华觉得把《卖报歌》的原型加入到电视片中,会让人们觉得更加生动,于是,再次到上海寻找“小毛头”。可她到处打听也没找到。但当这部片子于2002年在央视播放时,聂丽华惊讶地发现,片尾插播了一段在淮海中路聂耳纪念雕塑前记者对“小毛头”的采访。聂丽华心中一喜,赶紧通过熟人向央视有关人员问询,可谁也说不出与“小毛头”联系的方法。
很想再见“小毛头”
聂丽华今年已经67岁了,她说:“‘小毛头’的真名叫杨碧君,今年该80岁左右了。那次从电视画面中看到她,她还很健康。”聂丽华很想再见到“小毛头”,一叙多年别离之情,她还想再请“小毛头”回忆过去的经历。可是,这位被聂耳称作“小毛头”的杨碧君老人,如今在何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