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u >> 吕正操 >> 正文

 

吕正操回忆冀中“奇幻战”

[扬子晚报网消息] 吕正操上将今年已102岁,他在抗日战争中推广的地雷战、地道战业已成为口口相传的经典之作,至今日本方面仍将之称为“奇幻战争”。那么,地雷战、地道战是怎样酝酿产生的?在抗日战争中,老将军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

  花样翻新的地雷

  在冀中平原,吕正操率当地军民,铸造了平原抗战史上一个个辉煌的传奇。

  冀中是日军十分重视的“后方”,当地平原地形,对于乘火车、汽车行动的日军十分方便,对力量弱小、以游击战袭击敌人的抗日武装则非常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吕正操统率下的冀中军民,创造了种种神奇的战术,与日军展开殊死抗争。

  “1940年春季,安国东赵、西寇两个村的民兵,把手榴弹埋在大道上,用线拉火,炸死了两个伪军。随后各地民兵竞相仿效,用各种办法制造地雷。”老将军介绍说,他们有的用废炮弹、废手榴弹、破铁壶、玻璃瓶、罐子作壳,里面装上炸药;有的自制硫磺炸药,自己翻砂铸地雷外壳。

  这就是大家后来所熟知的地雷战。当时,各地互相学习和交流,花样越来越多。就像电影上所表现的一样,有利用土炮射的抛射雷、子母雷,落地后又反跳起半人高才爆炸的跳雷,用于庄稼地小路上的趟线雷,用于地面上的鼠夹子雷、压簧跳线雷,还有挂雷等,都是各依地形地物灵活设雷的。军民们还巧妙埋设,使日军难以防范。

  作战经验很快在平原上传了开来。第二年,吕正操专门举办了一个地雷展览会。从此,地雷战,在整个冀中平原推广开了。

  神鬼莫测的地道

  地雷战之后,冀中平原上又出现了新的作战形式——地道战。地道战改变了平原地形对游击战的不利态势。老将军吕正操回忆说,1938年前后,冀中的蠡县、清苑等地出现了地道。“开始是只有一个洞口两三米深的地洞,修建在野地,俗称‘地窨子’,或‘蛤蟆蹲’。”地道越挖越深,防护越来越强。后来,军民们开始不断挖掘它的潜在功能,逐渐就发展到具备防水、防毒功能,既可藏兵又可在众多隐蔽的射击孔偷袭敌人的作战阵地。再后来,地道从一村发展到多村相连。1942年,地道战在平原上星火燎原般地开展起来。到1944年冬,冀中抗战地道已超过了1.25万公里,从冀中推广到晋绥乃至整个华北敌后。

  出入口、出击口、翻口、陷阱、暗枪眼……静谧的村庄下,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阵地体系。地道里甚至还有工厂、医院、报社、电台和看守所。

  “1942年,我们在宋庄利用地道,打死打伤日伪军1200余人,包括真渤特区新任司令官坂本旅团长。我军仅阵亡32人,伤41人。”

  大地变成了死亡陷阱,日军惊呼:“冀中出现了奇幻战争!”冉庄附近的日军经历多次失败后哀叹: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采访过晋察冀根据地的美国记者亚·诺尔曼在文章中说:“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战争是一种坦克、飞机、舰船和大炮的史诗式的斗争。我却从世界的另外一个地方归来,在那里,他们是从布满机关门洞和秘密入口的隧道进行战争的。”

  谁也没想到的是,不出10年,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也遇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地道战”——曾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并用一篇《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推动过地道战发展的杨成武,又把这一战术用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挖了长达1250公里的坑道和6240公里的各种堑壕、交通壕,在阵地战中歼敌53.32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平原作战》等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抗战斗争的注解。

  激情回忆两度脱险

  面对冀中平原军民的抗争,日军不得不增加大量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军事上实施更频繁、更残酷的“扫荡”,并推行碉堡政策,大量筑碉建点,挖沟修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和封锁,逐步“蚕食”。同时,政治上极力强化伪军、伪组织,加紧特务活动,并有计划地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

  在这种残酷激烈的战斗中,吕正操沉着、果决、满怀激情,表现为非凡的军事才能。“最多时,我一天打了五仗。”吕老说,那时,日本人天天“拉网扫荡”,到处烧杀抢掠,部队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

  吕正操最难忘两次脱险经历。

  一是1941年4月,吕正操带着工作组去检查工作,在安新县三台碰上敌人,激战一场后,击退了敌人。次日拂晓,敌人又来袭击,吕正操指挥部队,在回民支队的掩护下转移到了白洋淀。次日,行军到桑园时,被敌人包围。战斗十分激烈,敌人距他们的防卫阵地不足百米。“为保护我们撤退,二连指导员杨兆卿英勇牺牲了。”时至今日,这位百岁老人仍记得当年那些英勇的官兵。

  转移到附近的潘营村,还没吃饭,敌人又从北、东两面包围过来。在警卫排的掩护下,吕正操只带了两个人,就从村西口冲了出去。

  另外一次是在1942年5月1日到7月1日期间,日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5万余主力,在空军的配合下,对冀中进行“十面出击”、“铁壁合围”大“扫荡”。

  “有一次,我被日军死死围困。危急情况下,我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把随身的文件、密电码烧毁,乘着敌人打出照明弹的瞬间,迎着敌人正面冲出去。当时,敌人的步机枪子弹在我们脚下像小金鱼一样穿梭,还都是炸子。我们冲到敌人面前时,敌人一时惊呆了,端着刺刀不敢动。我们冒险突围成功。”

  “在两个月的‘扫荡’中,我们冀中部队共作战272次,击毙击伤日、伪军11000多名,我军指战员和区县游击队员损失近万人,被杀害、抓走的群众达五六万人,当时的冀中平原是‘无村不戴孝,到处闻哭声’。那时,日本人一心想抓我这个‘吕司令’,直到我调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后,还看到过日本人的报道说,捉住了冀中军区的吕正操。”

  回忆峥嵘岁月,吕老感慨地说。历经艰险,自己回到了军区司令部的驻地。那天,正赶上他麾下的三纵队成立三周年,党中央还专程送来毛泽东的题词:“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冀中平原的“吕司令”,成了冀中百姓心中的传奇人物,也成了令日本侵略者胆寒的人。 杨 综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吕正操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吕正操回忆冀中“奇幻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