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壮志)在距北京市西三环边不远处的一处静谧的院落里,记者采访了抗日名将、名闻冀中的“吕司令”吕正操。吕正操今年已满一百岁。在共和国的57位开国上将中,他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百岁上将。
宽敞明亮书房里,只有书架上那支精致的步枪模型和一个“毛泽东号”的火车头模型,还有墙上挂的张学良、董必武等人的手书,暗示着这位老人在整整一个世纪的生活中经历的传奇。
1905年1月4日,在日俄战争的战火中,吕正操出生在辽宁海城唐王山后村。从小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残害的吕正操,痛恨日本兵。吕老说,自己本来不叫吕正操。入学时,老师给他起名叫“正言”,他自己改成了“正操”,意思是操练好了打日本侵略者。
1922年,17岁的吕正操参加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卫队旅当了一名士兵。由于他念过书,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1923年冬,被张学良推荐考入东北讲武堂学习。1925年毕业后,他成了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同泽俱乐部干事,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部下任职。
1931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占东北。东北军不抵抗后撤。此时,吕正操已在东北军十六旅任参谋处长。次年,吕正操部队奉命开赴热河一带布防。在1933年2月的战斗中,十六旅迎头痛击西犯日军,敌人死伤惨重,十六旅因此受到张学良的嘉奖。
热河失守后,张学良十分焦虑。1933年3月上旬,电召吕正操连夜赶往北平。“张学良向我询问前线战况。并问我,‘你看我们的力量怎样,能不能打?’我说,我部据守长城各口,我们在喇嘛洞子就打了胜仗,喜峰口失而复得,士气高昂。眼下日军后方阵地空虚,没有设防,我们完全可以打!
“张学良听后当即表示,不惜一切收复热河,并命我立即赶回前线,转告何柱国、缪澂流、孙德荃三位旅长:‘准备反攻!东北军全部拼上,也要打到底!’并说,他要去见蒋介石请命……同时任命我为647团团长。”
吕正操没有想到,他还未及登程,就看到了张学良被迫通电下野的号外。当晚,他回到旅部,向旅长缪澂流报告了会见张学良的情况及他的指示。但,关于张学良对热河抗战的命令也就无从传达和执行了。
一腔抗战热忱的吕正操,郁郁地撤离了抗日前线。
1934年春,吕正操所部647团移驻北平,负责城防。
当时,驻东交民巷的日军不断向城防部队挑衅,企图寻找借口侵占北平城防,屡遭吕正操部队的坚决抵制。
1935年6月,石友三叛变投敌的铁甲车队队长白坚武,勾结日寇企图用铁甲车冲进永定门东边的城豁口,与日寇里应外合占领北平。炮弹落入北平市内,引起市民恐慌。
吕正操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部队乘汽车奔赴永定门城豁口进行堵击,炮击铁甲车,叛军不敌后撤。吕正操派出部队到丰台截断其后路,前后夹攻,叛军全部覆灭。此事,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北平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此时,吕正操正担任张公馆的内勤工作,和应邀来西安共商大计的中共代表罗瑞卿、许建国常有接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到国民党53军任团长,期间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在节节败退的军队中,不愿再一次撤出抗日前线的吕正操,率部于10月14日在冀中平原脱离国民党军,改称“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立了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在冀中平原,吕正操率当地军民,铸造了平原抗战史上一段段辉煌的传奇。
冀中是日军十分重视的“后方”,当地平原地形,对于乘火车、汽车行动的日军十分方便,对力量弱小、以游击战袭击敌人的抗日武装则非常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吕正操统率下的冀中军民,创造了种种神奇的战术,与日军展开殊死抗争。
“1940年春季,安国东赵、西寇两个村的民兵,把手榴弹埋在大道上,用线拉火,炸死了两个伪军。随后各地民兵竞相仿效,用各种办法制造地雷。”老将军介绍说,作战经验很快在平原上传了开来。第二年,吕正操专门举办了一个地雷展览会。从此,地雷战,在整个冀中平原推广开了。
地雷战之后,冀中平原上又出现了新的作战形式——地道战。地道战改变了平原地形对游击战的不利态势。将军说,从简陋的藏身之所,发展到具备防水、防水、防毒,既可藏兵又可在众多隐蔽的射击孔偷袭敌人的作战阵地。再后来,地道从一村发展到多村相连。在白洋淀地区,人民还组织起了水上游击队——雁翎队。
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平原作战》等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抗战斗争的注解。
面对冀中平原军民的抗争,日军不得不增加大量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军事上实施更频繁、更残酷的“扫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