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近影
乡情:冀中名将心底默念两个故乡 从吕正操乡音不改的谈话,不难知他是东北人。1905年1月4日,吕正操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母亲生他的时候,把他藏到隐蔽地方。战后,南满铁路归日本人占有。南满铁路就从山后村西经过,和吕正操家的菜地紧挨着。少年时代,吕正操就目睹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和杀害的情景。 上学时,老师曾给他取学名“正言”,他听后感到不对心思,边走边琢磨,这言语的“言”字,跟军事打仗没啥关系。上学读书为的是求知识,长大要当兵,操练好了才能打日本。于是,他打定主意,自己改名为“正操”。 为此,吕正操17岁那年参加了东北军。也正是吕正操这个名字,在抗日战争时期,使日本军队闻风丧胆。 1937年10月14日,时任国民党五十三军一三○师六九一团团长的吕正操,率部在河北晋县小樵镇正式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人民自卫军最初编为三个总队,吕正操任司令员,李晓初任政治部主任,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担任。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吕正操率部改编后,进入冀中,与冀中地方党组织会合,发展抗日武装,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他说:“日本人没有什么了不起。”当问到他打过败仗没有,他笑了笑:“敌人来了,打不过就跑嘛。这就是敌进我退。”从百团大战到“五一”反扫荡,从桑园突围到地雷战、地道战,冀中子弟兵打出了声誉,打出了军威。 抗战开始前后,吕正操在冀中战斗生活了10年,他的队伍和当地老百姓相濡以沫,鱼水情深。冀中的父老兄弟姊妹视他亲如家人,他也一直把那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至今听到冀中的乡音,仍感到格外亲切。 战后几十年,吕正操时常怀念着冀中人民,前些年他还特意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和老房东促膝谈心论短长,漫步在滹沱河畔,寻找当年的战场。他说:“抗日时期,800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前赴后继,壮烈牺牲,最后赢得了胜利。我不过是和人民战斗在一起的普通一兵,在党的哺育下,做了自己该做的一份工作。我常常想起失去的战友和壮烈牺牲的冀中群众,对他们表达无限的敬意和悼念。”他对那里的人民,对那里的村庄、河流、田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深深地眷恋着。 友情:抗日名将与千古功巨的莫逆之交 在晚年,吕正操回忆说:“我和张学良是同乡,他也是辽宁海城人,对我特别关照。”吕正操在张学良的卫队当上士期间,张学良看他的字写得不错,便推荐他于1923年冬考取东北讲武堂第5期。“他是讲武堂第1期毕业的,当时任讲武堂监督,因此我们不仅是同乡,他还是我的长官和老师,尽管他只大我三岁半。” 从讲武堂毕业后,吕正操在张学良身边工作了一段时间,曾任他的少校副官、秘书、参谋处长、团长等职。 原以为扛枪就能打日本的吕正操,在东北军里,心情一直不尽舒畅。因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军撤到关里,离乡背井,家破人亡,还受“亡省奴”之辱;东北军长期受蒋嫡系部队排挤、歧视和打击,待遇很不平等;再加上西安事变后,逼蒋抗日的张学良被扣押,这一切使吕正操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抗日救国,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在旧军队里是毫无希望的。 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吕正操,率六九一团走上抗日之路后,已被蒋介石软禁起来的张学良,曾让他的弟弟张学思转告吕正操:“这条路走对了。”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偕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 5月23日,吕正操一行5人搭乘中国民航班机,飞向大洋彼岸,先到旧金山拜会了赵四小姐。5月29日上午,一行人在纽约张学良住地贝祖贻的太太家见到了张学良。吕正操刚走出电梯,便见张将军站在公寓门口等候,张学良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老远伸出手。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了,两人心情都很激动,双手紧握,四目相对,沉思片刻,两人问候,即进屋落座。 两位老将军精神矍铄,思维敏锐,谈笑风生,畅叙久别重逢之情。张学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吕正操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冀中名将 百岁将军吕正操的不老情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