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农民起义,对付会党,则为不美。 四、集团利益--政治浮沉中的轴心 旧桂系统治广西十多年,干了许多有悖于历史发展的事,人所共知。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与其他军阀相比,广西当时社会还是比较稳定的。在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各扶自己的代理人,于是中原几无宁日。今天一个总统,明天一个总理,后天又出个新皇上,走马灯似的。各有地盘,各有刀枪,干戈扰壤万民艰。我们看当时十几个军阀中,张敬尧、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唐继尧、唐生智、孙传芳均为军校生,陈炯明、吴佩孚为清末秀才,袁世凯早年捐同知,出身都比陆荣廷高,张作霖、张宗昌土匪出身。张勋出身于行伍。
像陆荣廷这样童年过着孤苦的悲惨流浪生活,再没有第二个。由于幼年受尽了苦头,在绿林中很能谅解人,富于同情心,后来持政,说他在广西施"仁政",相比较而言亦不为过。他清赋减赋,剿除匪患,禁止军旅扰民,也为武鸣、南宁等地办了一些公益事业,使社会相对稳定,让百姓喘一口气,这是应当肯定的。第二件是辛亥革命后宣布广西独立,为中国结束帝制尽了一份力。第三件是倒袁,史家称"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首先独立,惊破了袁世凯美梦"。而陆的行动是"重要的一步"。因为唐继尧虽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但袁并不感到害怕.因为"由蔡锷率领的进入四川的护国军的力量是很小的。"由于唐有意将蔡排挤出滇,不给蔡充分的后勤支援,结果"蔡锷在作战中受到挫折。"如没有陆的行动,"护国运动"命运难测。贵州军阀刘显世本为地方豪绅,但力量小,1916年1月宣布独立时,袁几乎不屑一顾。直到3月15日陆荣廷通电讨袁,宣布广西独立,袁世凯才感到当头一棒,仅过7天,便取消帝制,可见陆在护国中功不可没。第四件,他在绿林中狠狠打击了法寇,时人普遍称快。第五件。作为湘粤桂三省联军总司令,麾军入湘轻取长沙,取得了护法运动的胜利,维护了孙中山开创的革命成果。这五件事,都是应肯定的,可以说,陆荣廷是跌跌撞撞地跟上时代的。你杀害过革命党人,也反对过孙中山的革命,这是他的过错。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他是清廷大员,旧政权过来人,能跟上革命也就不容易了。对革命的反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他不可能一下子就很革命,这才符合他的身份。
陆荣廷之所以做上面几件可以肯定的事,事出有因。在那个时代,他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层、一个集团的利益。这个阶层是流氓无产者,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尽人间屈辱和苦楚,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他们由底层升至社会上层,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利,便会想尽办法去维护这个地位和权利。只要于此有利,必为之;于此不利,义亦不为。1907年孙中山发动镇南关起义,陆在密信中曾答应作内应,但他并没有做,而是重兵围住三炮台,因为这时他尚未看到革命成功的希望,便不肯拿个人和集团的地位去冒险。但他也没有血洗炮台,而待革命党人退出,才上山占领炮台,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可见其精明之处。待到武昌起义,全国革命形势已成,广西革命党人也已积极行动,他才宣布广西独立,"附和共和",否则在浪潮中个人和集团的利益将化为泡影。他对孙中山的矛盾态度和行动,实是以其利益为轴心权衡利弊的一种表现。我们不可能要求他做坚决的革命党人,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他的行为中就没有一点国家民族利益的考虑,毕竟他不能脱离壮族社会这个环境。在维护其集团利益的前提下,不可否认也有一定的忧国忧民、维护国家统一的忧患意识和正义感。忧患意识乃是壮人的好传统。自秦统一岭南,壮人与中原及全国各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关系比较融洽,壮人逐步养成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正义感。历史上壮人忧国忧民之举是很多的。 明朝嘉靖年间,瓦氏夫人已是58岁老妇,尚跋涉数千里征倭,何其悲壮。近代列强入侵,这种意识更加强烈,大诗人郑献甫在鸦片战争中亲历英夷侵入羊城之劫难,几乎殒命,他猛烈抨击了清廷大员的卖国勾当:"相府私开小黄阁,将台已据大红毛。"总督叶名琛偷偷从后门(小黄阁)逃跑,致使英军大掠广州。诗人黎申产也对官场之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的鞭挞,把清廷官员比作苍蝇、臭虫、跳蚤、叩头虫、蜣螂、蚊子,说他们"辛苦粪堆中,用尽平生力"。黑旗军幕僚黄焕中谴责清廷卖国求荣和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认仇作父岂徒然,异梦同床黯黯天"、"秦始河山百二重,而今无地觅尧封"。曾参加"公车上书"的壮族诗人曾鸿桑,对国祚衰败痛心到极点,"东海鲸涛又腾沸,更谁慷慨乘楼船?"他要投笔从戎了。上层文人如此,黎民尤甚,特别是陆荣廷驰骋的凭祥、龙州一带壮民,对清廷及法寇恨之入骨,出口便骂。在广为流传的许多民间长诗里敢点名驾慈禧和皇上而不避杀身之祸。在《自明朝至民国史歌》里,从明朝末的崇祯骂起,一直骂到清末的宣统皇帝,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