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了“经济制度转型”、“两次宏观调控”还依然能够活下来,这说起来也实在是不容易(同时代的很多人也都消亡了)。去年,本刊专访黄光裕,问他,你在20年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不犯错?这让黄光裕一听,就感觉是问到点子上了。
正襟危坐的黄光裕这么说:“没有人可以避免不犯错,错误,最起码可以从两个阶段去看,一种是不影响大局(或者说是可以修复的),另外一种错误是不可以挽回的,那是属于冒进;如果冒进的话,这个事情就是企业的机制问题(小错误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往往很多人不愿意去承认错误,特别是当权者。不管是我黄光裕也好,还是我们底下的各级领导也好。那你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错,当然是不对的。错了,就看你能怎么去修复,不承认总是不对的。”
为了避免不犯错,在国美,黄光裕成立了一个7人决策委员会,他自己却不在其中。这个决策委员会授权相当高,除了黄光裕之外,这是国美最大的权力机构。“我们这里不是某个人权力最大,我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决策委员会产生出来,在他们的基础上批示意见。”记者追问说:“你的意思是不可能7个人都错了?”“当然也有可能7个人一起错了,也不排除这个可能,但是可以把错误排除到最低。”
国美集团在收购永乐电器之前,拥有超过500家门店,每家门店的开张成本都要上千万元,假如没有主动承认错误的机制,那么国美电器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在国美,有一个180办公室。何为180办公室?就是为开足180天的店,进行每半年一次的综合分析,这是国美的关键指标。比如国美开店,每年希望关掉5%(实际上每年是2%~3%)。这个错误不承认不行,因为“我们是承认错误的大将军,一定是要关的”。国美提出一个口号“开店开得好,不如关店关得好”。也就说,承认开那么多店的同时,或者是说在区域性人口分布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错误。这既是一个CEO的学问,也是一个企业制度的学问。
无论是黄光裕,还是马云,身为一个事业创新时期的管理者,必须要面对众多问题。建立决策机制、运筹人才学,都是必须有制度推进,CEO和领导人始终都要很清楚自己的角色。顾家栋说,如果一个领导者始终都在管理细节,甚至越级管理,那企业制度又何在呢?
特别是像李世民这样,从创业阶段走过来的管理者,要做出180度的转变实在不容易。顾家栋说,领导人的难,也就是难在这里。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免除一名老百姓的“租庸调”。但是,魏征却站出来说不可,他又是对李世民说“明君暗君”的道理,李世民一气便说,我身为皇帝,难道连这个都不能做吗?魏征回答说:陛下此举不仅是错了,而且十分愚蠢。李世民一惊,几乎从御座上站起:魏征,你也太放肆了吧!魏征则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应该是什么都可以做,可是解了一家的困难,解不了天下百姓的困难。若要解天下百姓的困难,靠的是政令。天下一百多万人口,都有困难,陛下一个一个地去解,解到什么时候。发现基层的问题,不是单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顺藤而上发现制度上的问题,制度的问题解决了,单个问题不也就解决了,如果只是一个单个问题,就应该由基层干部解决,不能越级管理,“解这一家之急,其他百姓都去找县令,这个县令还如何当得?”李世民冷静地思索了一下,不但没有责罚魏征,还犒赏他三千石(粮食)。
李世民身为CEO,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不破坏制度。这就好像是现代企业领导人,在事业创新阶段任用职业经理人,信任与授权是必须做到的管理技巧,一旦权力下放绝不能轻易越级,必须以身维护制度。在信任与授权的问题上,做得最好的国内企业管理者是联想集团创办人柳传志,2000年就已经退居二线的他,始终没有干预杨元庆、郭为在管理中的具体事务,甚至杨元庆提出联想多元化战略,进入手机、网络和IT服务领域,柳传志也是充分信任,没有过问。柳传志的管理哲学表面上看是对人才的“用人不疑”,但实际上也是对制度的尊重。
CEO的远见:重成本和市场还要拥有战略高度
但是,光是靠屈己纳谏、任贤使能就能创造贞观盛世吗?历史上,李世民早年还极其重视成本和市场,做到恭检节用、宽厚爱民。
身为帝王他却从来不修建新的宫殿,也不劳师动众远行泰山。攻下洛阳时,很多人都劝李世民一把火烧掉隋朝劳民伤财修建的洛阳宫殿,争取天下人心。但是李世民却认为,烧掉宫殿,不如拆掉,把木材送给百姓,既收买人心又安抚天下。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世民比历代君王都要更加重视成本,秦朝末年项羽攻陷秦都咸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却没有想到废弃的东西也是可以济民的。恭检节用。李世民还主动删减宫中宫女,一次释放了3000多人,他说:“放一些宫女出宫,许配民间,十多年后,人口就增加了,税收也可以上来。”
到了贞观之治中期,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时期,大唐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场景,一年之中被处以“死刑”的犯人全国仅有19人。李世民已经完成了入主中原、平定四方、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帝王伟业。
事实上,作为一名普通的领导人,按理说他已经可以满足了。但李世民就是李世民,如果他因小安而逸,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的CEO。他的下一步目标,视野已经瞄向了“国际市场”,争夺土地和人口,把突厥连年侵占的夺回来,而这只不过是贞观中期的事情。
而在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雪灾。草原上雪灾几乎是致命的天灾,明年春天牛羊将吃不到新草,更糟的是牧民也得不到补给。突厥族小可汗(当时突厥还是部落形式的国家,分大小可汗)向大唐求援粮食。善于决断的杜如晦等大臣,都认为这是一举歼灭突厥族的好机会,不给敌军补给,突厥必不战而降。但是,李世民却给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说:“牧民不是凶手,他们是即将面临绝境的灾民!我们攻打突厥为了什么?为了生灵免遭涂炭,为了四方平安,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因为我多年征战,才知道苦难对于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难道你们没有人赞同我的决定?”
这句话一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纷纷暗自佩服李世民的目光远大,给敌人补给,他要的不是土地而是真正的人心、真正的归顺。后来感恩戴德的小可汗果然帮助李世民统一江山,扫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