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时代的音符——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回眸
|
春雷声,才能写出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的传世佳作。李春雷1968年生于河北邯郸,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后来又当记者,写报告文学。在和他的交谈中,你时刻都会感受到一种创作的激情,感受到一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浑厚、深刻,感受到一种温婉而又灵动的文人气质,感受到一个有责任感作家的那种敬业和执着。 2002年10月,《宝山》出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称赞《宝山》是“历史风云的立体画卷”,是“当代纪实文学的一部史诗性佳作”。2006年《宝山》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李春雷成为“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 二 在完成了“两钢”(邯钢、宝钢)的扛鼎力作之后,李春雷在2008年突然转身,连续发表了温婉嫣红的“两花”——《木棉花开》和《夜宿棚花村》。 “两花”的发表,使李春雷再次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好评如潮。 《木棉花开》2008年4月在《广州文艺》上发表后,很快就有《光明日报》、《河北日报》、《文学报》、《文摘周报》等几十家报纸选载或连载。最具权威的《新华文摘》在2008年第12期全文选载;连从来没有选摘过报告文学的拥有最大读者群的《读者》,也罕见地用6000字篇幅给予选摘。吉林省委书记王珉在读过《木棉花开》后迅即批示,要求省委办公厅将这篇作品转发全省各地各部门,推荐给干部们认真阅读,以利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吉林省委办公厅在7月的“参阅件”第三期刊登了《木棉花开》,并加了按语:“当前我省正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大讨论活动。重温任仲夷与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仍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按照王珉同志批示意见,现将《木棉花开》一文印发各地各部门,供参阅。”这样规格的“待遇”,在我国的报告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2008年9月16日,吉林省《新文化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王珉书记的批示,并重点推介了李春雷和他的《木棉花开》。一篇报告文学引起省委书记如此重视,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据此也可以看出,《木棉花开》是用文学的形式书写改革开放30年的壮美篇章,而其价值却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南方都市报》用“他写任仲夷红遍大江南北”的标题激情报道了这一现象。 2008年9月,40余位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作家、评论家聚会在广东省从化市,以《木棉花开》为主题,对当代中短篇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剖析和展望。12月3日,广东省委机关刊物《南方月刊》发表 “广东报告文学,何时木棉花再开”的综述,以《木棉花开》的巨大成功,来反思广东这个曾经是报告文学创作大省强省的差距。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谢望新说:“《木棉花开》的艺术冲击力出乎我的意料,真诚地感谢李春雷完成了一个广东作家多年没有完成的任务。”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本没有什么地域之争,但《木棉花开》的成功,却也折射出广东文学创作的差距。”《木棉花开》的成功,无疑对广东报告文学创作是一种鞭策。站在时代前沿的广东,如何创作出反映广东发展和时代进程的精彩文学作品?对于这个问题谢有顺说:“一定要艺术地记录时代真实。” 谈起《木棉花开》的写作,李春雷有着自己的感受。他说他第一次听说任仲夷的名字,是任仲夷在辽宁省委任第一书记为张志新平反的故事。任仲夷又是河北人,所以从内心里感到既敬重又敬佩。再次听人讲起任仲夷是写《宝山》时,原冶金部部长李东冶——任仲夷在东北工作期间的老朋友,讲了很多任老的故事。这些故事给李春雷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任老这个人坚持真理,敢冒风险,苍颜白发却又赤胆雄心。时隔几年之后,李春雷到广东采访,不仅记起了故事中的任仲夷,更亲自感受到了广东人对任老的怀念,感受到了作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大胆探索,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 《木棉花开》正是艺术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真实,艺术地记录了任仲夷在广东不避斧钺、敢闯禁区、无私无畏、心系民族,情牵百姓的真实,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木棉花开》不仅是矗立在我国文坛上的一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碑,而且更是一声响彻在神州大地上空的嘹亮的号角,它召唤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大潮,它呼唤着继续解放思想的春风,它蕴涵的政治思想价值还有待我们认真地解读。 李春雷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写出的另一篇作品——《夜宿棚花村》引起的反响也是空前的。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被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就《夜宿棚花村》专访了李春雷,并在头条刊发了题为“大灾难必将发酵大作品”的专访文章,在网上,在全国各地的媒体上,都纷纷转载此文。《夜宿棚花村》深蕴的人性的光辉,将会历久弥香,影响深远。 “两花”的发表,是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也将是中国报告文学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篇章。 从长篇到短篇,从写群体到写个人,从峻硬的“两钢”到温婉的“两花”,李春雷这次创作的转身,爽快而干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阅读惊喜。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报告文学创作在整体上趋向平淡,特别是在中短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上,就更是乏善可陈。可以说,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杨眉剑出鞘》和黄宗英的《大雁情》之后,中短篇报告文学还很少有轰动全国的名篇。这些年来,不少作家埋头于长篇巨制,好像觉得作品的价值与篇幅的长短是成正比例的。这实在是一种误区。事实上,写好中短篇并不比写好长篇容易。或许正是这种不容易,有的作家就避难就易、望难却步了。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中短篇报告文学的创作相对显得萎靡不振、少有精品力作。 如果说在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上,李春雷的“两钢”让人们感到了极大振奋的话,那么“两花”的出现,则给我国中短篇报告文学创作黯淡的天空投射了灿烂的阳光。 改革开放是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场伟大的历史事件,伟大的事件必定产生伟大的人物,必定产生伟大的心灵。这种伟大,不一定要与位高权重相关,更重要的是与在伟大的变革中发挥的作用相关。这种伟大,是精神的高蹈,是品格的高尚,是把对祖国的爱和对人民的爱完全融合在一起的高贵。任仲夷就是这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心灵之一。任仲夷在广东掌舵的5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啊,可以写一本书,可以写一套书。但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用不足2万字的篇幅,以独到的眼光,只选取了几个历史的横断面,在如此短的篇幅里,就把任仲夷写成了一尊立体的雕像,写得神情灿然,写得鲜活感人,写得铿锵昂扬,如泣如歌,既体现了作者惯有的风格,又展现了他的创新之力,充分展现了作者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春雷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奏响时代的音符——李春雷报告文学创作回眸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赤 岸——邓小平在晋冀鲁豫序 |
下一篇文章: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