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帝最后的20年统治中,由两废太子而产生的储位斗争,可以依时间的顺序如下排列: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废黜皇太子胤礽后,诸皇子竞争储位。十一月大阿哥(皇长子)胤禔首先失败,被圈禁;十三阿哥胤祥失宠;八阿哥胤禩伙同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活动最力,朝臣公举为储君,然被康熙帝否定;胤禛以四方讨好的态度,周旋于皇帝、诸兄弟之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再立胤礽为太子,并封诸子为王、贝子,希望大家和衷共济,然而胤礽仍令康熙帝失望,于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被废囚禁。
胤祉、胤禛、胤禩、胤禵随之掀起激烈的储位争夺战。
胤祉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衔命开蒙养斋馆修书,处境似比诸兄弟为优越,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春,他的属人孟光祖案件使他声望下降。
胤禩继续争储,康熙帝对他极端厌恶,宣布父子之情已绝。
康熙五十六年,胤禛夺储的目标、手段进一步纲领化,到康熙末年参与政事活动较多。
这年冬天,朝臣因康熙皇帝生病请其册立太子,康熙乃颁布遗诏而不明确立储。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为在西北对厄鲁特蒙古人用兵,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威望日重,朝野间多认定他是康熙帝心目中的储君。胤礽虽见弃于父,然未死心,且不断有朝臣推荐他,以至康熙帝于登极六十年大庆时,那些不知趣的人被发配去充军。
在整个过程中,诸皇子结党不辍,人员组合也有变化,各集团地位浮沉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康熙末年,唯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具备真正的争储条件,其他的皇权觊觎者都因有大小不等的前科而失去了康熙帝的欢心。
历史最后把胤禛推上了皇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