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亮 白玉劳 马恒星
姜嫄生于距今 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末期,不少专家认为应该是今渭滨区姜城堡人。而在另一种观点中,姜嫄则是武功人,生活在今天扶风县境内。而这一说法的依据,便是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里有关“邰亭”和姜嫄古祠的传说。那么,姜嫄到底应该是哪里人?为什么她和这两个地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明代天顺五年( 1461年)李贤等人所撰《大明一统志》对姜氏城和姜水作了考证,在第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中记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由此可见,炎帝后代姜嫄的出生地应该在现在的姜城堡。然而,我国著名考古、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周弃(后稷)的母亲,姜嫄明白为姜姓女儿。周弃所居的邰就在武功县境内,因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也就是说,生于姜氏城的姜嫄很可能是成年后嫁到“邰”的,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这个“邰”就在今天的扶风。
原始社会神农氏时期,扶风县属姜氏国(部族)。到了尧舜时代,为周始祖弃的封地,属后稷有邰氏。所以,学术界认为后稷的母亲姜嫄,就应该在这里生活过很长的一段时期。而那个 4000年前被称为“邰亭”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
姜嫄村,位于今扶风县东南角 10公里处,在西安、宝鸡的中点地段即国家农业硅谷—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西边缘,渭河北岸。
那时,北部的黄帝部落与西部的炎帝部落征战不休,为了缓和双方矛盾,炎黄在部落交界(今陕西省扶风县的揉谷乡姜嫄村一带)共建了一个小城堡,初时叫“邰市”,后改名为“邰亭”。炎帝的后代姜嫄,从宝鸡姜城堡一带迁居“邰亭”;黄帝的后代“帝喾”从今黄陵县一带迁封到“邰亭”。帝喾是“邰亭”的王,姜嫄是帝喾的元妃。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邰亭”又改名为“邰城”,也曾叫过“邰县”,后又为“邰国”。当地曾有刻有“邰市”字样的陶器出土。
沧海桑田,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和渭水的冲刷、河岸日渐北移,“邰市”只得向东北方向的高处搬迁。到了秦汉时期迁移到今法禧疙瘩庙一带。后世认为“有邰城”在杨凌区疙瘩庙一带,其缘由盖在于此。以后逐渐败落,仅剩几间破烂不堪的宗祠大殿。大约 600年前,山西大槐树下的马氏兄弟二人躲兵役逃到了祠堂,定居了下来。经过数代繁衍,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因为祠堂里面有一神像叫“姜嫄圣母”,便给村子起了一个名字叫“姜嫄村”。兄弟二人成家立业后,依祠堂为界,老大一族住祠堂西,叫姜嫄西堡,老二住祠堂东,叫姜嫄东堡。在姜嫄西堡的大城门楼上,有一大木板镌刻的木碑,上书“有邰圣地”。姜嫄东堡的城门楼上有一砖碑,上书“时维姜嫄”,上世纪 70年代前后损毁。为了纪念圣母,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姜嫄村在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即姜嫄圣母圣诞之日,村人举行祭奠盛会,瞻仰姜嫄塑像,纪念后稷。村俗云:“姜嫄人再穷,圣母年戏不能断!”延续至今,可见历代祭祀之盛。
春秋时期,姜嫄古祠被《诗经》描述为“必宫有恤,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意即:神秘的姜嫄祠,静穆宏伟;高大光明的姜嫄啊!品德纯正无邪。据唐张守节的《史记》记载:“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故邰国,后稷所封地,有后稷及姜嫄祠。”经后世人丈量,就是现在的扶风县揉谷乡姜嫄村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有邰国”的中心。
光绪十八年,姜嫄村群众重修姜嫄祠,光绪二十五年竣工。据载,复修的姜嫄祠,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不幸的是,这座巍峨的祠堂在上世纪 70年代被毁,仅留下一通石碑诉说着往日的繁盛。
姜嫄祠虽毁,姜嫄村却发展起来。 1957年 5月31日,“姜嫄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 10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姜嫄村立起“姜嫄遗址”的石碑。姜嫄村村民 2001年10月自发组织起来,捐款 10余万元,良木几百,重修古祠。
据扶风县姜嫄文化研究协会负责人介绍,他们打算以姜嫄古祠为中心,以姜嫄遗址博物馆和古农教稼模式基地,姜嫄育子模式,渭河缩影公园及其他遗迹为主要景观,以展示有邰国古农模式、历代农耕模式及历史、文化风俗为主体,以当代高科技农业种植及田园风景为辅的大型综合性历史农耕文化展示区,利用声光电技术,再现古战场。如果计划能够实现,宝鸡人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姜嫄文化为中华文明奠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