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ang >> 黄亚洲 >> 正文

 

责任和良知催生热血之作——黄亚洲诗集《中国如此震动》

现在要洗个澡,要焕发精神了”,他进一步写到:“中国人清理自身废墟的能力/那可是有历史的/中华民族总是要走过长长的瓦砾/才能到达目的地”。这里的诗中哲理,由具象而生发,顺理成章,发人深思。这正是亚洲诗歌超越一般描摩生活表象而颇具思想深度的表现。  
  第五辑“余震弥久”,收入四首诗,似有余震不断,余音缭绕,余哀不尽,痛定思痛之慨。“让我抱一抱你们”,“知道你们还有些断腿和断手/没有带上。”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会用很细的梳子,……把废墟,再梳一遍。”并且要总结教训,以科学的方式与大自然对话,“永远不要让岩浆的舌头/咬伤清明。”  
  总的看来,《中国如此震动》一书,成诗快而不,表现真而意新,血热而作,思深而为,是抗震救灾文学中的好作品。掩卷沉思,有两点感受特别强烈:  
  一是文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决非空话,它不是飞往某处,住在高级宾馆,四处走马观花,或是象征性地走一走乡村、工厂、社区所能达到的。创作更不是异想天开,或自闭式地做“内心的孤独与深入”就能成就的。生活永远是文学的源头活水,作家永远不能忘记人民的血和泪、情与歌、笑与痛。巨大灾害集中体现了生活的真实并且考验着每一个人的灵魂。在灾害面前,走向人民,大爱有声,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 
  二是对文学“悲悯情怀”应有正确的认识。一些作品在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中,选取乡村的落后或民众的愚昧与贫困,以个案为普遍,施以文人式的同情,这种“悲悯”轻飘而肤浅。“悲悯”本是人性关怀的情感体现,应建立在鲜活的生活真实之上,也应建立在作家的灵魂高尚之上。这种“悲悯”,应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与大爱,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与大爱,而不是区区儿女之情,戚戚小我之哀。中国作协采访队员马娜对我说,站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之上,她的腿在打颤。当然她的心也在打颤。她的感受,也印证了这一点。  
  地震给中国带来巨大震动,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多难兴邦”,地震也空前凝聚了民族精神,彰显了民族的希望。同时地震也震动了作家的心灵,启示着诗人们在大爱与琐细之间,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在真情与做作之间,选择诗歌创作的正确方向。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黄亚洲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责任和良知催生热血之作——黄亚洲诗集《中国如此震动》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