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黄汉魂,字家杞,湖南湘乡县人。1916年到湘军当兵, 1926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深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与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此后历任红五军第四团党代表、湘鄂赣边境支队支队长、红五军副军长、红六军军长、红三军军长,率部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辉煌战果。1931年9月,在行军转移途中,为掩护部队遭敌机弹袭,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三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牺牲最早、出现在毛泽东诗词中最多的一位。
他曾经声名显赫,与林彪、伍中豪并称“朱毛”麾下的“三骁将”。后来,他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齐名,国民党、蒋介石经常用“朱、毛、彭、黄”来指代中央红军;
他才华横溢而又英姿潇洒,彭德怀与他结成生死之交,朱德称赞他智勇双全,毛泽东3次把他写入诗词之中,“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称誉他为“飞将军”;
他在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最早夭折。一次极其平凡的遭遇仗竟然中断了他前程远大的军事生涯,名将之花因此凋谢在荒山野坳。当远逝的岁月开始尘封人们的记忆,当“朱、毛、彭、黄”的称谓开始陌生时,开启历史之门,飞天骁将的飒爽雄姿和音容笑貌仍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那样鲜活、那样真切……
黄汉魂读《留侯传》,誓做“天下大勇者”,于是改名以立志,投笔而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军中,他与彭德怀、李灿结成莫逆之交。他的第一次遇险也是在军中。为了考验好友在历史转折时刻的政治态度,彭德怀险些将他活活扼死。他与彭德怀联手发动平江起义,成为湘鄂赣根据地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他原来的名字叫黄汉魂,少年时性情刚烈,一言不合,拔拳相向,经常惹出事端。其父黄秀峰是个落魄秀才,特地抄录了苏轼的《留侯论》让他背诵。几天后,问他:“这篇文章中哪一段写得最好?”
黄汉魂流利地咏诵道:“古之所谓豪杰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之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黄秀峰赞许地点点头,讲起张良路遇黄石老人、折节奉师的故事,讲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挫而后奋的故事,讲刘邦屡战屡败、隐忍不屈的故事,然后说:“你嫉恶如仇,脾气暴躁,眼睛揉不进一粒砂子,心里藏不住半点秘密,这样只能做绿林好汉,当不了大英雄,干不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父亲的话,令黄汉魂羞愧难当。此后,他改名黄石,字公略,发誓以志向恢弘、沉静坚毅、精通韬略的张良为楷模,遇事三思,谋定后动。
过了一段时间,黄秀峰想看看黄公略外露张扬的个性改了没有,要儿子画画明志。
黄公略能诗善画,这道题难不住他。他信手挥洒,寥寥几笔,勾勒出浩渺的烟波、喷薄而出的红日和横空远渡的飞鸟,还在画上题诗:“烟携孤鸟渡,云拥半湖晴”。
“这有什么寓意?”黄秀峰问。
黄公略说:“画中多是烟波、云雾,但烟雾是暂时的,它们遮不住太阳的光芒,人类总是要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我愿意做这只追逐光明的太阳鸟。”
黄秀峰见儿子既有大志而能做到沉着稳健,心里非常高兴。他有四个儿子,大儿子黄梅庄为人奸猾,不务正业,二儿子黄星远品行兼优,可惜早逝,三儿子因病夭折,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天资聪颖的么儿身上。
黄公略从小爱读兵书,渴望做一个日驰疆场、夜拥黄沙的军人。十七岁时,黄秀峰去世,黄梅庄接掌家中财权,他自己花天酒地、挥霍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