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高适的诗
|
些愤激和悲凉的意味。 当时的对外战争有些是可以避免的。高适对于战争的耗竭民力,不如杜 甫有正确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在哥舒翰幕府中的一段时期,他对哥舒翰有好 感,便妨碍了他对这方面的认识。像 752 年杨国忠的进攻西南夷,云南太守 李宓渡海向交址进攻,高适写了“李云南征蛮诗”加以赞美,没有认识到这 样穷兵黩武的战争对唐朝的国力是只有损伤的(后来李宓是战败被俘了)。 对于和吐蕃的战争,杜甫曾经讽劝高适:“请公问主将(哥舒翰),焉用穷荒为?”(《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因为董延光、哥舒翰先后率军进攻 吐蕃石堡城,历两年多才攻下,人民的负担是很重的。哥舒翰攻破洪济城时, 高适也只是有诗歌颂,而没有注意到这上面。(但后来他在做刺史时有了一 些转变,那时曾上疏请罢东川节度以息民力,杜甫所说“致君丹槛折”就是 对他这些地方称赞的。) 高适反对和议,他说:“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 安可招?┅┅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睢阳酬别畅大判官》)又说: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对 于边防的巩固和对于异族进攻的预防,自然是应该注意的,但是和议可以在 一定条件下造成各族的友好相处,高适似乎没有理解得到。 但高适绝对不是希望战争永远打下去,他绝不是专门喜欢对外战争的 人,他是希望战争早日胜利,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他颂扬的是:“庶物 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他 兴奋地唱过:“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 总是太平人。”(《九曲词三首》之二)“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 秋!”(同上之三) 不仅如此,高适对于战争给人民直接带来的痛苦(除了民力负担以外),不是没有见到,而是很早就有领会的。他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答侯少府》 对于从军者,他表现了别离的悲伤,不知道他们何日能够凯旋,他说: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大刀头即环,环与 还音同,意思是何日得还)?”(《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而 且他在《塞下曲》里写出了年轻夫妻的隔离:“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 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重要的是高适对战士寄予了高度的同情,在 738 年他 32 岁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这首诗揭示了战士们在艰困地死战时,美人还在将军的 帐里歌舞;当战士的年轻的妻子正在盼望他们奏凯归来时,他们也只有空望 云山而已。诗人是这样歌唱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 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少妇城南欲断肠,征 人蓟北空回首! 此外,他还写出了:“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 (《蓟门五首》之二)指出了这种刻待自己战士宽待降敌的不合理现象。后 来他在潼关败亡后,也曾对玄宗说:“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 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蕃浑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 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臣与杨国忠 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旧唐书》本传)这不仅 表现了他反对权贵的刚正不阿,同时也说明了他对战士生活是异常关怀的。 高适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的立场的,在安史之乱以前,国 内比较安定,但他看见楚、汉角逐的广武城的遗址,还发出了这样的浩叹: 遥见楚汉城,崔鬼高山上,┅┅缅怀多杀戮,顾此增凄怆。┅┅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之七
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又是唐朝与永王璘之间的战争,他描写战争的结果道: 背河列长围,师老将亦乖,归军剧风火,散卒争椎埋,一夕瀍洛空,生灵悲暴腮。┅┅ 城池何萧条,邑屋更崩摧,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看了以上这些,便会觉得,有些人常常爱把高适和岑参完全不加分别地 看待,如说“他们歌颂战争的时候多,而诅咒战争的时候少”,类似这样的 说法是值得加以考虑的。 (原载《光明日报》1957 年 3 月 24 日)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高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试论高适的诗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除夜作 |
下一篇文章: 高适名作鉴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