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2月当选为江西省农协委员长,主持省农协全面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回家乡,与黄道、邵式平发动了弋横农民暴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此后历任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主席、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率部返回闽浙赣途中在怀玉山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攻,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同年8月 慷慨就义,终年三十六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惟一被俘后牺牲的一位。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的信仰,那是宇宙的真理!”
读《可爱的中国》,咏颂传世名篇,脑海里浮现出那个身穿破烂棉衣、戴着脚镣手铐的就义者形象。他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那沉静如水的神态和温煦灿烂的笑容。
从容、镇定,自信、闲适,似春风拂过原野,如彩虹斜倚天空,像霁月跃出云层,既瑰丽奇伟,又清新自然。
他不像是濒临生命尽头的失意者,而是获得新生的胜利者;他不像是走向刑场的囚犯,而是迈向祭坛的圣徒。通过文稿,通过照片,通过笑容,他把千百万读者的心空照亮。在他之后,又有众多的青年走上他引导的“清贫之旅”。
方志敏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还在于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
他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的儒将之一,也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惟一被俘后牺牲的一位。
今古传奇:彭湃撰写贺联,祝新婚夫妇“准备流血牺牲”。方志敏发动泥脚杆子揭竿而起,出没于莽莽丛林中,依靠一套土战术将保定、黄埔等军校的高材生打得落花流水,他的这套战法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927年6月5日,南昌市黄家巷31号,一向静僻的气氛突然间被打破,门窗贴上了大红喜字,鞭炮的纸屑洒落在门前。附近的邻居一望便知,又有一对有情人喜结良缘。邻居们打量几眼,既看不到显赫的排场,又不见多少贺客,很快兴趣索然。
这对新婚夫妇却是大有来头:新郎是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人称江西“农王”的方志敏,新娘是面容姣好的弋阳同乡缪敏。
出席婚礼的宾客虽然只有两位,身份却是十分显赫,一位是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罗亦农,另一位是全国农协秘书长彭湃。
作为主婚人,彭湃兴之所致,欣然挥毫,为他们书写贺联:
拥护中央政策方缪双方奋斗到底
努力加紧下层工作准备流血牺牲
这是一副犯忌的贺联。贺联大凡都是祝愿新人举案齐眉、白头到老,很少有人在洞房花烛夜提醒新人准备“流血牺牲”的。然而,无论方志敏还是缪敏,都觉得这是一副情真意切的佳联。这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实施白色恐怖,大举屠杀共产党人。方志敏是蒋介石重金缉拿的“要犯”之一。
在新婚之夜,方志敏、缪敏、罗亦农、彭湃以打麻将作掩护,研究江西的革命形势和斗争策略。罗亦农宣布中央的决定,派方志敏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准备武装暴动。
彭湃关切地问他:“你是江西的农王,准备如何施展翻江倒海的本领?”
方志敏胸有成竹地说:“我要到家乡去发动泥脚杆子打天下!”
几天后,方志敏告别缪敏和彭湃等人,只身前住弋阳。
弋阳九区漆工镇湖塘村是方志敏的家乡。对于生养他的小山村,方志敏在文章中反复描绘过她的美景:
村背靠着两座矮山,山上都长着茂盛的树林;村的周围,长着许多花果树,全村的房屋,都被深绿的树木掩荫着。村前是三口养鱼的塘,水明如镜,每天早晨,全村妇女们都在这塘里洗衣服。鱼塘的前面,就是一块大田坂,在春深时节,满坂尽是绿苗,微风吹来,把绿苗吹成一层挨一层的绿的波浪。更远一点,就是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流着,流进村右边的水口林。水口林中,绿叶如盖,在绿叶里跳上跳下的各种鸟儿,都鸣出悦耳的声音,互相唱和着。
在湖塘村,方志敏度过了童年、少年时期。他出身在该村一个大农户家庭,父亲方高翥排行老三,方志敏在家是老二。按宗族家规,只有老大的长子才能入学。由于方志敏从小聪明,私塾先生不忍英才蒙尘,破例免费收他入学。1916年,由于成绩优异,在村里祠堂的竭力保举下,他先后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和江西省立南昌甲种工业学校就读。
方志敏从小有一个疑团,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湖塘村八十余户中,为什么七十余户朝夕不能自保,而二户地主却能富庶阔绰,肥得流油?在姓方的亲戚之中,为什么有的不伸手不动脚能够衣食无忧,有的一年劳累到头却仍然饥寒交迫?怎样才能改变这个黑暗的现实?
这个疑团直到1926年,他才豁然开朗。这年4月,方志敏作为江西代表,赴广州参加第二次全国农民大会。在会上,他见到毛泽东和彭湃,明白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要翻身必须进行土地革命。他事后回忆说:“(这次见面)学得了许多农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