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乙归妹:她的婚礼是何等风光
|
,为大邑商的“男服”之国,这对微小的周邦尚是一桩高攀的婚事,那么身为夏王裔之后、殷商侯服之国的莘国与周的联姻就更可想而知了。 如果世上的一切都如史诗、颂歌一样美好,那民族的传承就太过容易;凡青史必以血写成,然后方能化朱成碧。太姒行前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的婚姻只是一条打造多年的链条中闪光的一环——这个故事还要从古公?父时代说起。 周祖后稷的十二代孙古公?父(太王)因戎狄侵扰,与妻子周姜率领周人从居住数代的豳地迁居至岐阳,来到“堇荼如饴”的??周原,并“筑室于兹”,开始繁兴周族。一时间,周人的文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之前还是“陶复陶穴”,于岐下时就已经筑宫室、备制度,开始有了华夏的雏形。但对于当时具有悠久文明积淀的中原文化中心“大邑商”来说,仍然是杂于戎狄间的落后部族。但具有远见的太王努力与中土文明中心联系,首先,根据《今本竹书纪年》记“殷武乙三年,命周公?父赐以岐邑”,得到了殷商中央政府的承认,然后又为周人争取了一桩与中土望族的联姻——这就是《大雅 大明》所述的“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任姓是黄帝所赐二十五姓之一,挚国乃夏车正之后,当时又是殷商邦畿内之诸侯,其身世对周族来说足够显赫。可以想象当时的周人作为一个后进民族对先进文化的向往和热情,太任也因此受到了周人的格外尊崇,甚至连季历都“夫以妻贵”,更不用说她的儿子自然也“子以母贵”了——《史记 周本纪》有云:“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史记 吴太伯世家》亦有类似的语句。先周时代的周人尚处于文明和蛮荒的交界,并没有后世那么严格的宗法制,故而季历才能以非嫡长之身而立,为的就是日后能让他的商周混血儿顺利嗣位。 《史记 吴太伯世家》中用道统语调解释了季历嗣位这件事:“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荆蛮,自号句吴……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太伯奔吴说首见并且流行于春秋时代,《左传》《论语》等都有,出身于荆蛮的吴君也常宣称己为虞祖太伯、虞仲之后而自称姬姓,与诸夏交好;1954年在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矢簋为这件事的真相提供了重要信息,铭文反映的是周初武王加封吴国的事。据此铭文,史记所记并非虚无,但颠倒了先后顺序——应该是先周时代虞仲封于虞在先,而虞仲后裔的一支于周初封吴在后。 杨宽先生曾考证先周时代的虞国地望应该在今山西南部的平陆一带,这样从路途、以及周人发展战略上看就合理得多。“让国之说”应该是后世的美化,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太王派长子和次子去开拓疆土——这在《诗 大雅 皇矣》中也有透露的:“帝作邦作对,自大(太)伯王季”(上帝创建了一对邦国,是从太伯王季开始)。这样的一对邦国,就是指岐周和太伯新殖民的虞国。虞国的确是一个绝佳的位置,它背靠岐周母邦,东邻殷界,北望广袤的戎狄荒原,可以继续北进而没有殷商的阻绊。最重要的是,它与岐周成犄角之势,有朝一日可以从两面夹击殷商。其实,这意图在《诗 鲁颂 宓宫》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后稷之孙,实维大(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明代玄幻小说《封神演义》中宣扬的道统思想下,周人灭商乃替天行道,着实让赫赫大商蒙了不少冤尘,周人的野心早萌生在周族尚弱而大商极盛之时。因此,那是一条长期的、艰辛的征途。 太王(古公?父)埋下了周人鸿图天下的种子,王季和文王两代为此辛勤耕耘一生,自第四代武王才举戈东进,终于完成大业。 太任归周以来的一段时间内,周人飞速发展了文化和国力。后世的史书过多关注了文武二王的锐势,竟忽略了王季和太伯、虞仲三兄弟的汗马功勋。《古本竹书纪年》记述了王季曾伐鬼戎、燕京之戎、无余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只有一次败绩;《今本竹书纪年》还有王季曾于武乙时克程于毕、文丁时作程邑的记载。王季的武功也受到商王的嘉奖:“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来朝,王赐地三十里,五十珏,马八匹。”,在文丁四年,还受封作了殷商的“牧师”。 《大雅 皇矣》追述了王季之功:“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说明王季兄弟间的配合还是很默契的,禅位的两位兄长没有什么怨言,而是专心地投入虞国的建设,有点像日后秦襄公的长兄世父甘愿让位于弟而自己投身和戎狄的征战。土地的扩张是国家崛起的根本,在兄弟三人的共同努力下,继承周统的王季终于“奄有四方”。不过,树大招风,最终引起了商王的警惕。周为商屏藩西垂,扫清戎祸,自己从中坐大,商心知肚明,于是当周人伐翳徒之戎献捷于商时,王季被文丁封为伯爵,而后趁机将其困杀,当时是文丁十一年,也是最后一年。 王季之死好比春秋时代赵氏所遭的下宫之难,对周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好在王季留下了希望的火种。 从种种史迹的鳞甲中看到,周人好像很有优生学意识,最突出的是周人开创的“同姓不婚”规矩,就算从如今看不完全准确,至少说明了周人很懂近亲通婚的弊端。同姓不婚至今在我的家乡陕西还有着影响力,私话两句:我母亲的家族因有位祖先在过继他人之前的姓与父亲相同,故他们的婚事一度遭到祖父的反对;周人重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尤重胎教——《列女传》载:太任怀着文王的时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也许日后文王成为谦谦君子正与此有关;也许周人并不知道血缘越远对后代越有利的规律,但事实上却是这样做的;求之难得的婚姻能够落到太王少子季历的头上,可见他本身也很优秀。总之,这桩联姻带给周人的不仅是高攀的荣耀,更为周人带来了优秀的基因,然后优生优育了具有“圣瑞”的后代。 那个从生下来就笼罩着圣瑞的光环的商周混血儿被起名作“昌”,这个字让他从此将肩负起兴周的使命,以及几代人翦商的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帝乙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帝乙归妹:她的婚礼是何等风光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论“帝乙归妹”与商周联姻无关 |
下一篇文章: 帝乙嫁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