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后记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纲要》提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赵亚夫先生也提出"历史教育以人为本,重在追求人格的发展、精神的自由。自然合理的历史教学必是拿学生当主人,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他们不是机器,可以任人摆布,他们不是零件,皆可以塑造成一个模样。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而且是不断需要充实思想、不断发展着的生命体。"因此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强迫他们去接受我的观点,而是在课堂上发挥教师"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人事说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通过学生讨论,收集资料去感受、理解、体验与领悟历史,同时让他们在过程中去感悟、体会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学生精神升华、人格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使他们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体会到"我能学",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老师"要我学"逐渐变成"我要学""我想学"。
《纲要》提出"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知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磨练学习主体的精神品质。"历史学科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留心,处处都能挖掘到好的教育题材,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在教学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就能取得知识、思想、能力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刘晓明 王丽荣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赵亚夫《个性 创造性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3)、赵亚夫《历史教育与应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6期
(4)、《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