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
邓立英的面部轮廓和曾祖父邓世昌酷似
“致远”舰下沉
仆人紧随邓世昌跳入海中递过去救生圈
百余年后邓公曾孙女说—— “想去青岛看看这次海上阅兵”
1894年民族英雄邓世昌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调入北洋水师后,曾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
1894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
讲述人:邓立英(邓世昌之曾孙女)
“人们尊重我,是尊重我的曾祖父,是怀念民族英雄、关心他的后代……”邓世昌的曾孙女——78岁的邓立英老人以这样的开场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近日,记者在河北张家口宣化见到了中日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的邓世昌的这位曾孙女。邓立英满头白发,耳聪目明,话语清晰,面部轮廓酷似曾祖父邓世昌,能讲流利的广东话和上海话,提起发生在百余年前的事情,她几度落泪。
讲述·愿望
想去看海上阅兵
今年是新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4月23日将在青岛举行海上阅兵。听到这个消息,邓立英激动地说:“真想去青岛看看我国现代海军的实力。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海军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年近八旬的邓立英行动不方便,每天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去青岛现场观看海上阅兵只能是邓立英老人的美好愿望和遗憾。
虽然不能去青岛亲眼目睹现代海军的风采,但邓立英表示:“我会通过电视关注这次海上阅兵的,也希望有人给我寄一些阅兵的照片来。”
讲述·照片
闲暇时总会看曾祖父老照片
邓立英的家中有一张邓世昌身穿朝服的老照片,虽然已经泛黄,但因邓立英精心保存,四角平整、干净清晰。
闲暇时,邓立英总会拿出这张照片来看看。采访时,邓立英再次拿出这张珍贵的老照片。看着这张留存曾祖父英姿的照片,邓立英讲出了家人传承遗训的故事。
邓世昌有三子五女(一说三子两女),长子邓浩鸿,即邓立英的祖父,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祥,英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1969年逝于无锡。长孙邓小鹏,也就是邓立英的父亲,于邓世昌牺牲4年后出生。
邓世昌殉国后,后人恪守邓世昌留下的“做人要正直、爱国、为民”的遗训,清白做人,不辱门庭。
朝廷赐封邓家三代一品官,但邓世昌的长子邓浩鸿看到朝廷昏庸,不可救药,便与其弟一起坚决不受赐封,毕生不做官,自营茶庄。
讲述·揭秘
拒仆人搭救曾祖父葬身大海
“那时曾祖父才45岁,他有老母在广东、有妻儿在上海。他本来完全有生还的可能,可他却选择了死。他对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已完全失望,他想用死来唤起民族的觉醒。”说到邓世昌牺牲时的情景,邓立英异常激动。
1894年9月17日下午3时30分,“致远”舰沉入海中,邓世昌同全舰25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事实上,“致远”舰被击沉时,邓世昌并没有死。他落水后,仆人刘忠紧随他跳入海中,迅速将救生圈递了过去,但邓世昌拒不接受,铿锵有力地说:“事已至此,义不独生。”
讲述·赏赐
光绪皇帝赐三斤黄金的牌匾
邓世昌牺牲后,光绪皇帝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并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曾祖父殉难后,朝廷派了钦差大臣赴广东安抚家属,光绪皇帝还赐曾祖父之母三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的牌匾,并赐白银十万两用来修建邓氏宗祠,以示抚恤。”邓立英说。
资料显示,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邓立英介绍,由于邓世昌是在大海中牺牲,并没有找到尸骨,当时居住在广东的邓世昌的母亲将其从军前遗留在祖居的青少年时期的衣冠收集起来,装棺入葬。
传承遗训·父亲
宁可卖家产也不吃卖国饭
回忆起父亲,邓立英不无感慨,转过身望向窗外,午后温暖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沉默许久,她终于声音低沉地开始讲述。
邓世昌的长孙,也就是邓立英的父亲邓小鹏,为人正直敦厚,正义感极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在上海虹口、闸北一带进行野蛮的狂轰滥炸,邓家也被炸成一片瓦砾。
“父亲辞去了在‘汉冶萍煤铁矿公司’的差使,以示抗争。同事们都劝他不要贸然行事以免遭不测,但父亲坚定地说:‘我不吃三点水(指公开投靠日寇的汪精卫)的卖国饭!’”邓立英说。
谈到父亲辞职的那段日子,邓立英的眼中泛起了泪花:“父亲失业在家,没有收入,靠变卖家产度日,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很紧。但就是再穷,父亲也绝不为卖国政权做事。”
邓立英说,那时父亲常常在工厂、学校、街头发表演说:“家仇国恨,与日不共戴天。”父亲常给邓立英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告诫她一定要爱国报国。
传承遗训·自己
丈夫曾不知她是英雄之后
邓小鹏有一子三女,长子邓立峰和次女邓立群已去世,三女邓立庄现居上海。
今年78岁的邓立英是邓世昌在大陆仅有的两个嫡系后裔之一,现居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座普通居民楼里。
1954年大学毕业后,邓立英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艰苦而又需要人才的包头钢铁公司,一干就是17年。
1971年,邓立英和丈夫朱宏道一起调入河北宣化冶金环保设备制造厂,此间,邓立英从未对外人讲过自己是邓世昌的嫡系后人。
邓立英说,上世纪70年代初,自己在同事家中无意间看到一本杂志上介绍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便在不经意间说出了自己是邓氏后人。至此,丈夫和他人才知道邓世昌的后人就在宣化。
“为灾区捐200元我很内疚”
作为忠烈后代,邓立英始终以“先祖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后裔自当承遗志,为国再奋斗”自勉。
几十年来,邓立英一直以自己是邓世昌的后人来严格要求自己,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事,她慷慨解囊。同事钟女士的丈夫去世,她带着孩子,生活很艰苦。邓立英逢年过节都会接济她,希望她的日子好过些。
但是邓立英也有内疚的时候,谈起这件让她感到内疚的事情,邓立英竟然反复搓手,声音也小了许多。
原来,去年汶川大地震时,邓立英得知消息后非常焦急难过,她想为灾区做些什么,于是亲自到银行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汇去200元钱。
“但200元太少了,只够给受灾群众买点方便面,我很内疚,自责没有更大的力量去多做点事情。”邓立英说。
文并摄/记者底东娜
北洋水师
1880年,清政府向欧洲的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1888年12月,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北洋水师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文/据《现代舰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