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垛
作者:铁凝
饭吃得饱,恋男人,结婚两个月,花儿的身子就笨了。晚上,她老是弯腰侧着身子睡,像是怕小池看出她的大肚子。
小池说:"往后你就摸索点儿家里的活儿吧。"
花儿不听,嘟囔着说:"你怕的哪个。"
小池说:"我是怕……"
花儿说:"你怕个啥子哟!"
小池说:"身子要紧,咱家不缺你这几个工分儿。"
花儿说:"家里有男人,哪有不怀胎的女人。不碍。"花儿又说起了端村话。
小池不再说话。他不再去想花儿下地不下地的事。不知为什么,多少年来他第一次想到了叔伯兄弟在麦秸垛里的一切。那时弟兄们的荒唐话曾骗过他,现时什么荒唐话还能骗过他?他是她的男人,一切都是真切的。
小池在黑暗中笑了,花儿的气味又包裹了他。
花儿还是下地了,还净捡重活儿干:拉排子车,上大坡,下大坡,净争着领头。
刨地,光着脚丫抡圆一把大镐,脚丫在新土里陷得很深。
挑水,挑满了水缸,又浇院里的菜畦。
人们开始瞅着花儿的笨身子笑小池,笑他这样不知深浅地使唤媳妇。
大芝娘问小池:"花儿是笨了不是?"
小池低下头光是笑。
大芝娘说:"看是吧。"
小池还是低头笑。
大芝娘说:"还笑,你就缺那俩工分儿?"
小池说:"我说过,是咱摸不透外路人这性子。"
大芝娘说:"外路、内路都是女人,该悠着劲儿就悠着点劲儿。"
小池听懂了,有了决心,觉得自己羞惭。
花儿干了一整天活儿,晚上又曲着身子躺在小池身边。炕上,一炕的汗腥味儿。小池仰脸跟花儿说话。
小池说:"花儿,大芝娘说我哩。"
"说你哪样?"花儿问。
"说我不疼你。"
"还说你哪样?"
"说我就缺你那俩工分儿?大芝娘都看出……你的身子来了。"
花儿没说话,喘气时哆嗦了两下。
"你听见了呗?"小池问。
花儿还是不说话,喘气时又哆嗦了两下。
"一村子人谁也不嫌你是外来的。连大芝娘的话你也不信?"小池翻了一个身,和花儿躺了个脸对脸。
花儿还是没话。小池立时觉得花儿变了样。平日她不是那种少言寡语的人,干活儿、说话都不比端村人弱。现在她不仅不说话,喘气也越来越不均匀。
"花儿,花儿!"小池摇了摇她的肩膀。
花儿"哇"的一声就哭起来。小池不知缘由,先捂住了她的嘴。他怕正房里的爹娘听见。
花儿的哭声从小池手指缝里向外挤着,那声音很悲切,捂是捂不住的。
"你怎么了,花儿?"小池嘴对着花儿的耳朵说,"是不是嫌我说得晚了,心里委屈?"
"不……是!"花儿捶打着自己的胸口。
"还是嫌我的成分问题?"
"不……是!"花儿又去捶打小池。
"那……嫌肚里是我的孩子?"
花儿不说话了,一下止住了啼哭,翻了个身,两眼瞅着黑漆漆的檩梁。
小池也翻了个身,两眼也瞅住黑漆漆的檩梁。他又想起少年时麦秸垛里那一切,原来他终究没有成为身上堆盖着丰厚麦秸的富有者,他身上仍然胡乱抖落着几根麦秸。他还是那个被人追着跑的、受检验的小池。花儿本不应该跟他,属于他的本该是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和这黑夜里的檩梁。
花儿正在悲痛中掐算着那些属于她的日子,和属于他的日子。初来小池家时,她常常觉得躺在身边的是另一个人。她时时提醒着自己,她是端村人,是小池的人。她调动起一身的灵性,去熟悉他,审视他,热恋他。很快她就相信了。相信了她身边只有小池,只有过小池。然而这不容置疑的相信还是被破坏着,那便是她那越来越笨的身子。对于端村人,她是四川姑娘花儿;但对于小池,花儿并不是四川的姑娘,在四川她有过男人。是家乡的贫穷,是贫穷带给那四川男人的懒惰和残忍,才使她怀着四川的种子逃往他乡。在从大西南通往中原地带的漫长路上,她得知除了四川还有冀中平原,冀中平原有个端村,端村还有个叫小池的人。
是小池把花儿又变成了花儿,但花儿不能把这个"小四川"留给小池。她将留给小池的应该是小小池。
姑娘也有自己的道听途说,包括女人们怎样就可以毁灭那正在肚子里悸动着的生命。也许很小的时候她们就了解那神秘而又残忍的手段了。花儿也想寻机会来施行。
直到窗纸发白,小池才明白花儿肚子里的真相。花儿从炕上滚到炕下,跪在地上扶住炕沿,直哭成泪人。
小池在黑暗里摸索着卷烟抽。他卷得娴熟、粗拉,叶子烟的烟灰在花儿身边雪粒似地散落。花儿等待着小池的判决。
小池的判决听来空洞,就像他们初次见面时,他告诉她"饭是顿顿吃得饱"一样,现在小池说:"把那小人儿生下来吧。"
小池下炕扶起了花儿,在炕墙上捻灭了最后一根用报纸卷成的叶子烟。
人们看不见花儿下地了。
在地里,大芝娘打问花儿,小池只说:"她就是想吃辣的。"
"几个月了?"大芝娘又悄悄地问。
小池只是张了张嘴。眼里显出一片空白。
大芝娘从小池那空白的眼神里,早已悟出了什么。她想起花儿那突然显笨的身子,暗暗掐算起花儿来端村的日子。
大芝娘还是给花儿送去了辣椒。辣椒,端村不种,集上不卖。她想起知青点来。知青点墙外常扔着些装辣酱的瓶、罐。孩子们捡回家注上水,插枝菊花摆上迎门橱。大芝娘找杨青讨换。杨青给了她从平易带来的辣椒酱。
大芝娘没有透露花儿的姓名。
花儿三月进端村,九月生下一个男孩儿叫五星。
小池一家很安静。
五星满月,花儿干起活儿来更不惜力气。
六
小池家安静着,小池爹娘却老拿眼扫花儿的肚子,拿眼审视小池的神情。小池顶不住了,就找爹娘去"交待",觉着是自个儿对不住爹娘。他说:"白让家里拿出来两千五。这、这叫什么事。"
爹娘的疑心被证实了,一阵子长吁短叹。
爹说:"也不怨你,都怨咱走得背时,喝口凉水也塞牙。"
小池说:"要不咱们分家吧,爹娘落个体面。让我一个人在外头挨骂吧。"
"跟谁分家?"爹问。
"你就那么能耐!"娘说。
"也是不得已。"小池说。
"什么不得已。"爹说,"队里都敲钟了,还愣着干什么!"爹轰小池去上工。
爹轰走了小池,小池在爹娘跟前才有点儿放心。
小池踏着钟声集合出工,一出门便遇见一片眼光。他们看见小池故意提高嗓门咳嗽,有人咳嗽着还唱起一首现时最流行的电影插曲:
咱们的天,
咱们的地,
咱们的锄头咱们的犁。
穷帮穷来种上咱们的地,
种地不是为自己,
一心要为社会主义,
嗨!社会主义……
他们努力重复着最后几句:
种地不是为自己,
一心要为社会主义,
嗨!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男人们大开心,女人们笑时捂住嘴。
小池立刻就明白那歌词的矛头所指,他落在人们后头好远。
歌声刚刚平息,村里人又开始议论五星的长相。说那小人儿脸扁、耳朵篬,见人就笑,笑起来一脑门抬头纹。
大风天,那三个生人当中也有一个脸扁、耳朵篬、一脑门抬头纹的人。仨人走近,栓子大爹一看那长相,越发觉出来者不善。
来者眼看着进了村,见了端村人连个招呼也不打,就直奔大队部去了。
三个人跨进大队部,又捶桌子又摔板凳。端村人悟出了他们的来头,那些捂着嘴笑小池的女人去给花儿送信儿;那些冲小池唱歌的男人则叫来了民兵。民兵们进门也不善,把那仨人捆住,摁了个嘴啃泥。那仨人只是挣扎,为了表示他们的光明正大,嘴里骂着,喊着花儿。民兵们直装糊涂,吆喝他们说:"端村没这个名儿,趁早儿滚蛋!"生人嚷着:"老子就是不信!我们有证据,县公安局就在后边,你们等着吧!"
一辆吉普车真的开进端村。公安局来人给端村干部摆了花儿来端村的缘由,说:"花儿是从四川逃出来的人,花儿还得回四川。"
县公安人员轰开民兵,给那仨人松了绑,领进了小池家。
端村人也涌进小池家。院子里人挤人,栓子大爹、大芝娘、叔伯兄弟们,连俊仙娘素改也挤在里头。知青们被卡在了门外。
小池站在屋门口,大芝娘和乡亲们紧护着他。
县公安人员叫着小池的名字说:"你也看出来了,人家的人,还得让人家领走。"
小池在大芝娘身后捶胸顿足地说:"人,人在哪儿哩?唉!"小池把脚跺得山响,浮土笼罩了他。
"我们要进屋看看!"
"我们要看个明白!"
来人得理不让人,猜出小池是谁,举胳膊冲他吆喝一阵,拨开大芝娘就往屋里冲。
"站住!"栓子大爹一扭身立在他们眼前,"这不是四川,这是端村!"
"要人不能抢人,私闯民宅这不成了砸明火?"大芝娘说。
"小池,说给他们,人就是领不走。连个女人都养不住,跑到端村来撒什么野!"素改也在后头冷一句热一句。
公安人员跳上院角的糠棚,向端村人交待政策:"你们得讲政策!人是从她男人那儿逃出来的,现时人家男人找来了,咱们得让人家领回去。限制人家不符合政策!"
"那两千五百块钱呢,为什么不交给我兄弟?"小池一个叔伯哥高喊着。
"两千五百块钱叫人贩子克扣去了,人贩子现已在押,已经立了案。钱,早晚得如数交出来。"公安局的人说。
"玄!"那个叔伯哥说。
大芝娘看形势发展对小池不利,拽拽小池的胳膊,暗暗对他说:"花儿哩?"
"早不见个影儿了,五星也不见影儿了!"小池压着嗓子,又跺起了脚。
四川人见院里安静下来,才扒开人群冲到屋门口。他们向屋里探着脑袋,屋里只有小池的爹娘。爹坐在炕沿上捂着头,娘在炕角脸朝墙坐着不动。
三人到底冲进屋,屋里只有花儿一件旧衣裳。
公安人员再次询问小池关于花儿的下落,小池只是跺脚、叹气。后来,他们从屋里叫出那三个人,让他们先回县里等待,端村的工作由公安局继续做下来。
土改时小池爹娘挨批斗,院里热闹过;现时人们都忘了小池家的成分。他们竭力安慰着小池和他的爹娘。傍黑,叔伯哥给小池端来一瓦盆面条,小池和爹娘没心思吃,面条糟在了盆里。
入黑,很静,蹲在当街吃饭的人,不说话,光喝粥。整个端村像经历着一场灾难。
寻找花儿的人四处游走着,四处打问着。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那些黑影里搜寻。黑暗里只有朝着黑夜盛开的零星花儿,没有花儿。
大芝娘去麦场找栓子,栓子坐在碌碡上抽烟。烟锅里一明一暗,他抽得很急。
"这孩子莫非出了端村?"大芝娘说。
"不能。"栓子大爹说,"端村可没亏待过她。"
"怎么就是不见个着落儿?"
栓子大爹的烟锅抽得更急,好似拽着风箱的炉灶。
他们身后那麦秸垛里一阵。
"有人!"栓子大爹警惕起来,急转过身,盯住那垛脚。
忽然,从垛根拱出两个人来,正是花儿和五星。
花儿顶着一脑袋麦秸跪在二位老人面前,摁住五星让五星也跪。五星不会跪,直往花儿身后。大芝娘抱起了五星。
"我跟他们去吧。都是我连累了小池,连累了乡亲。"花儿说。
栓子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大芝娘一手抱紧五星,一手拽花儿起来。花儿抬起让眼泪糊住的双眼,那眼里满是委屈和惊恐。
月亮下去了,黑暗领来了小池。黑暗将这一家三口在麦场上裹了一夜。
第二天花儿把五星箍在怀里,走进大队部。那男人一见花儿,上去便揪住了花儿的头发。
花儿说:"放开你的手,我走。专等你回家去对我撒野。端村人哪个要看你耍把势!"
男人放开了花儿。
"走吧!"花儿说,"从今日起,我们娘儿俩跟定了你。"
那男人这才发现花儿怀里还有个孩子。他注意审视了一阵花儿怀抱的那个小生灵,忽然露出一脸恐慌说:"我找的是你。娃娃是谁的归谁。"
"你说娃娃是谁的?"花儿追问他。
"我……我不晓得。"那男人说。
端村人又堵了一院子。大芝娘早就堵在屋门口,听见那男人的话,她大步跨进门,从花儿怀里抢过了五星。
"畜牲不如!孩子谁的也不是,是我的!"大芝娘嚷。
大芝娘抢出五星,五星从人群里一眼就认出了小池。他嚎啕大哭着就朝小池扑了过去,小池接过五星,钻出院子。
三个男人领着花儿上了路,他们走得很急。花儿低头看着刚拱出土的麦锥儿,看着刚耙过的地,却没回头再看端村,生怕自己昏倒在地里。
花儿一早就换上了刚进端村的那身衣裳。袖子短,裤腿短,又露出了穷气。衣服狭小了,人们才看出她那又在隆起的肚子。肚子明确地撑着前襟,被撑起的前襟下露出了一截裤腰。
小池从后头追上来。追上花儿,强把一个大包袱塞给她。那里有她常穿的衣裳,还有那块没来得及做的紫条绒。
花儿不接包袱,小池就一面倒退着,一面往花儿怀里塞。直到那男人抓住包袱就要往地上扔,花儿才劈手夺过来,紧紧搂在怀里。
花儿扔下了小池,端村的田野接住了他。小池没有闻见深秋的泥土味,只觉着地皮很绵软。
远处的花儿变得很小。她身边仿佛没了那三个男人,只有一二个小人儿相伴。小池知道那是谁,那是他的小人儿,一个小小池。昏暗的天空像口黑锅扣着她们娘儿俩,她们被什么东西朝什么地方拽着……
一个村子眼泪汪汪,小池的心很空。
大芝娘抱着五星站在村口,扳过五星的脸叫他朝远处看。五星梗着脖子盯死了小池,见他走近,忽然很脆地叫了声:"爹!"就和端村人叫爹的音调一样。
一村子人听见那叫声,一村子人心惊肉跳。
七
一切又静下去。
冬闲时节,端村冷清了,知青点也冷清了。女生们常常抓几把秋天刨下的花生散在炉台上烘烤,然后上铺将脚伸进各自的棉被,开始织毛衣、纳袜底,各色的绣花线摊了一铺。她们不时把端村的姑娘请来出花样子,一个新样子博得了大家的欢心,于是争着抢过描花本,一张复写纸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将花样拓下来,再描到袜底上拿花线纳。纳完自中间割开,一只变作一副,花样也彻底显现出来。大家惊叹着自己的手艺。
离年近了,端村的姑娘们不再来了,整日坐在家里给自个儿纳。还变着法儿讨来对象的脚样给对象纳。顷刻间她们都定了亲。
一股惆怅从女生们心底泛起。她们不再惊叹自己的手艺,手中的袜底便显得十分多余。
男生们关在宿舍里,整日在铺上抽烟、摔跤、喝薯干酒。他们愿意出一身大汗,还愿意让对方把自己的棉袄撕烂。破棉絮满屋子飞扬,人们大笑。
沈小凤从供销社买来一团漂白棉线,用钩针钩领子。领子钩到一半,晚上跑到男生宿舍去找陆野明。
自从那回看电影之后,人们发现,沈小凤不再找茬儿和陆野明争吵。一种默契正在他和她心中翻腾,时起时伏,无法平息。就像两个约好了走向深渊的人虽然被拦住,但深渊依旧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无法逃脱那深渊的诱惑。陆野明暗自诅咒沈小凤这个魔鬼,却又明白只有她才能缩短他和那诱惑的距离。怀了莫可名状的希望,他愈加强烈地企盼超越那距离,到那边去体验一切。
沈小凤走进陆野明的宿舍,站在"扫地风"炉边,手里的钩针不停。炉火烘烤着她的手和脸,那脸染上橘红,雪白的领子也染上橘红。手指在上面弹跳,手腕灵活地抖着。
陆野明在地上来回地走,高大的影子不时被灯光折弯,一半横在地上,另一半蹿上顶棚。
"过来,让我比比长短。"沈小凤停住手,用心注视着陆野明。
陆野明只是来回地走,不搭茬儿,也不看沈小凤。
"过来呀……"沈小凤又说。
"告诉你件事。"陆野明忽然打断沈小凤,"明天晚上有电影。"
陆野明说完甩下沈小凤,推门就走。
沈小凤的手一哆嗦,白领子掉在炉台上,差点掉进炉膛。她麻利地捡起领子掸掸炉灰,在钩针上绕了两圈,揣进棉袄口袋。
第二天后半晌,喇叭里果真传来了电影消息。
放电影如同开会学习,历来要用大喇叭通知到全村。党员、团员、贫下中农均在通知之列:
"全体的党员,全体的团员,党员团员党团员!全体的贫下中农!今儿黑介放电影,今儿黑介放电影!电影叫'尼迈里访问中国',就是外国人访问中国。尼迈里是个外国人,啊,外国人!外国人访问中国就是到咱们中国来访问,啊,来访问。党员团员党团员,贫下中农们!都要提高革命的自角(觉)性,要按时到场,按时到场!看的时候也不要打闹,也不要起哄,啊,不要起哄!"
电影消息一遍又一遍地在端村上空回荡,杨青坐在屋里静听。只觉得那声音里充满了提醒,充满了煽动。
上次《沂蒙颂》后,三个人沉默着走回知青点。接着,便是沈小凤和陆野明之间的沉默。那沉默令杨青十分的不安。只有她能准确地体味那沉默意味着什么,那是沈小凤对陆野明的步步紧逼,那是陆野明的让步。
杨青内心很烦乱。有时她突然觉得,那紧逼者本应是自己;有时却又觉得,她应该是个宽容者。只有宽容才是她和沈小凤的最大区别,那才是对陆野明爱的最高形式。她惧怕他们亲近,又企望他们亲近;她提心吊胆地害怕发生什么,又无时不在等待着发生什么。
也许,发生点什么才是对沈小凤最好的报复。杨青终于捋清了自己的心绪。
天黑了,杨青提了马扎,一个人急急地往村东走。
首页 2
3 4 5
6 7 8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