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W >> 我的母亲 >> 正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⑶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的形象。品味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拓展延伸,理性思考母爱及其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多媒体显示)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你说 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你说 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女儿已长大
        不愿牵着你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

  (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 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 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⑴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⑵ 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⑶ 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① 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②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投影)

   ⑴ 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⑵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⑶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⑵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⑶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推介阅读《胡适自传》中的《先母行述》或《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和文化素养。

  (投影) 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1891~1962,名适,字适之),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三十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二十三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十三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他在《四十自述》中写道:“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和我的总是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作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我母亲耳中,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嫂嫂的“生气的脸”和妈妈的“格外容忍”,在小胡适的心坎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胡适母亲对小胡适的学习更是重视,三岁前在台湾生活时,胡适父母即让他认方块字,学了约有一千字。回到安徽家乡时,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的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胡适从小就对读书有兴趣,他母亲的“红色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小孩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九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小说“看”进去,还能把小说“讲”出来,向周围的本家姐妹们说书。这种“讲”,逼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即使是尊贵显赫者,他的身上也会留有卑贱低微的母亲品格的烙印。

  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胡适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目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胡适母亲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的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胡适十三岁时,母亲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十九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初读农科,经过一年半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非但如此,母亲还借钱为儿子买书。胡适曾在《留学日记》中写道:“得家书,叙贫状,老母至以首饰抵借过年。不独此也,宋焕家有图书集成一部,今以家贫,愿减价出售,至减至八十元。吾母知余欲得此书,遂借贷为儿子购之。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1917年7月,胡适在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是年12月,奉母命回家乡与村姑江冬秀女士完婚,次年7月,江即北上与胡团聚,直至白头。当年11月,胡适的母亲病逝。第二天胡适接到电讯,和夫人回家治丧。胡母辛劳一生,看到了儿子的成材,也可瞑目了。但胡适心中的悲痛却是难以言表,在《先母行述》中,他写下这样36个字:“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后胡适又发表诗作《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纪念母亲:“依旧竹竿尖,依旧溪,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那一声‘好呀!来了!’”大学者、洋博士胡适与其乡村母亲冯顺弟的情深义重,乡村母亲培养独子成材的种种轶事,将永远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

  请同学们结合补充材料,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个性化的评论。

  教师点拨: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礼,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的缘故。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孟郊诗:“谁言寸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让我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七、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03年中考试题)阅读肖复兴的《母亲》,完成文后习题。 母亲

肖复兴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颗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黄色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的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1、“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这句话在文章的首尾反复出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本文共写了六件事,详略安排得当。理出文中详写的两件事,用“为了……,妈妈……”的句式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3、去车站回来的路上,妈妈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妈妈真的是认为这样好?她为什么要总说好?

  4、阅读线句子,联系上文,体会妈妈的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5、作者把母亲比作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想一想,还可以把母亲比作什么?仿照作者的句子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

〖参考答案〗

  1、赞美、感激、怀念(写出三点或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⑴ 为了使“我”的伤及时得到救治,妈妈背着我跑到医院。

    ⑵ 为了省出一个人吃饭,让“我”和弟弟吃饱饭,妈妈远嫁亲生女儿。

  3、妈妈不认为这样好。妈妈总说好是为了安抚她自己那颗流血的心。

  4、⑴ 为女儿远嫁而伤心。

    ⑵ 为儿子终于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而欣慰。

  5、略(比喻贴切,表述清楚即可)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并简短点评、编辑成册,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2、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3、阅读短文《母爱》,回答问题: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 这段文字所写的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⑵ 这段文字所写的主要人物是( )

    A、父亲     B、母亲     C、先生     D、“我”

   ⑶ 这段文字重点是表现( )

    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

    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

    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⑷ 看到“我”背不出书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3、⑴ “我”十岁那年年底的一个夜里 “我”家中

    ⑵ B     ⑶ C

    ⑷ “饮泣吞声”是因儿子挨打而感到痛苦,“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表现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当时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名人谈母爱〗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名人背后的母亲〗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希思、英国歌唱家埃尔顿·约翰、电影演员史泰龙、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并非都是最聪明、最富创造性或最佳之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者父亲是个百依百顺的男子。是母亲帮助儿子树立雄心壮志,并为他们的成功倾注了全部精力。

〖《美国丽人》导演让母亲感受欢呼〗

  当《美国丽人》的导演山姆·门德斯3月26日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时,他的右手牢牢抓着奥斯卡金像奖,而左手则扶着他母亲瓦莱丽的肩,因为他要让母亲和他一起接受人们的欢呼。门德斯激动地说,是母亲让他树立了坚持不懈的决心,是母亲的无尽推动力使他成为最优秀的导演。

  出生在英国的门德斯5岁时父母离异,是母亲抚育他长大成人。他深情地回忆说,当他请求担任电影导演的70封申请遭到拒绝时,是母亲聆听了他近乎绝望的痛苦诉说,鼓励他更加努力,继续应试。门德斯的同事、导演蒂姆·弗思说:“他的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避风港、他信心的创造者。”

〖国际象棋大师母亲是他的参谋长〗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卡斯帕罗夫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

  卡斯帕罗夫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卡斯帕罗夫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走向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

〖克林顿母亲要他自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是母亲培养出来的一位成功者。在克林顿来到人间前3个月,他的父亲去世。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尼娅是上夜校成为一名护士的,她下决心要使儿子不但有个好职业,而且要上升得很快。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让克林顿住大房间,在他3岁时就开始教他读写。克林顿上小学时,弗吉尼娅每天接送他上学,为此克林顿被同学们讥笑为“胆小鬼”。上高中时,克林顿是同学中第一个拥有汽车的学生,是他母亲从小给他存钱买的。后来克林顿到牛津上学时,弗吉尼娅要求他每星期给她写一封信,并审查他结交的新朋友,叮嘱克林顿“永不停止学习,永远不要说‘我做不到’”。

〖单亲家庭同样能出人才〗

  伦敦大学心理学家多萝西·埃诺博士,谈到那些渴望成功并取得成功的人们时说:“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你有了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英国皇家医院心理学家悉尼·克朗认为,确保一个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的最佳之路仍然是传统之路──一个父母相亲相爱的稳定家庭。但历史向人们展示的是:人类中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和事业成功者中,一些人却生长在单亲家庭。如果引导得当,母亲的决心和奉献精神是能够产生时代最成功的人才的。


二、时文超市 妈妈,我答应您

毕淑敏   母亲是一个穷人家的女儿,年轻时十分美丽。我小的时候,尽管她对我发着脾气,面色很难看,但在我看来,她依旧是美丽的。这甚至影响了我一生中对女子的审美观,我一直以为像我的母亲那样,白皙端庄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人,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

  我觉得我的父亲离开北京以后,我的母亲才真正地长大。尽管在这以前,她已经有了3个孩子,还经受了一次下乡的锻炼。现在,她一向依傍的肩膀断然离开,在漫长的中蒙边境建设中国铁的边防。三个孩子像蚂蟥一样吸在她的身上,汲取她的力量。

  我更深刻地认识母亲则是在我的父亲患重病之后,母亲的天塌了,我知道这对于她是怎样沉重痛苦的打击。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安慰着我们。其实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安慰的正是她自己啊。父亲在最后的痛苦中,对我说:我很幸福。有你妈妈有你们……

  父亲去世后,母亲曾对我说,你爸爸到远处去了。你们小的时候,你爸爸就经常到远处去,这一次不过走得更长久些。我们终会到你父亲所在的地方去,我们还会团圆。在没有远行之前,我们仍像以前你父亲不在的时候,一道好好过日子,好吗?

  好的,妈妈,我答应您。

  爸爸妈妈,无论天上人间,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的母亲

老 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地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地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提示: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可算是这方面的杰作。

  作品平铺直叙之文声声有泪。文中关于母亲“送子上学,送女出嫁,除夕夜送子返校”三件事的叙述,既鲜明地突出了母亲深明大义,坚强朴实的性格特征,也渗透出“我”对母亲不尽的疼爱。

  朴实无华之词字字有情。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可谓独具匠心。如关于除夕夜里母亲的神态描写,用了“笑”“愣”“叹”三个动词,其中蕴蓄着感彻肺腑的深情:这一“笑”,分明是母亲因除夕夜里儿子回家而万分高兴;这一“愣”是母亲因除夕夜里儿子又要离去而十分惊讶;一“叹”则形象地表达了母子不能共度除夕的哀伤。

  结尾的议论抒情性文字,起到了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胡适小传
    胡适的白话电报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给孩子的一封信(节选)
    母亲
    我的母亲
    名人谈母爱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习题精选
    《我的母亲》习题精选
    《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我的母亲》优化测控
    《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胡适和杨振宁的交往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杂谈
    《我的母亲》导入语设计
    《我的母亲》导入语设计
    母爱无言 润物无声──关于《我的母…
    构建本色课堂,突出语文味道──湖州…
    《我的母亲》教学实录
    一堂语文课所引发的思考──《我的母…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青虫之爱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电子教材
    错过胡适一百年
    批不倒的胡适
    话说栽赃于胡适的一句“历史名言”
    忆胡适之
    胡适母亲的地位
    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
    母亲和书
    被苹果难倒──胡适轶事
    《我的母亲》写作特点
    胡适的白话诗
    逆境教儿儿成材──胡适母亲教子故事
    胡适之母:圣母之爱
    致母亲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的母亲》整体把握
    《我的母亲》问题研究
    《我的母亲》研讨与练习说明
    《我的母亲》教学建议
    《我的母亲》教法指引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主题思想
    文人胡适生活写照
    胡适生平两大疑点重揭迷雾──台湾联…
    回忆胡适──无情人终成眷属
    胡适:永远的改革者
    胡适与传统文化
    略谈人生观
    再谈“五四”运动
    《差不多先生传》
    传记文体及自传
    《我的母亲》问题探究
    《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我的母亲》阅读指导
    妈妈,我答应你
    《我的母亲》生字注音
    《我的母亲》形似字辨析
    《我的母亲》多音字辨析
    《我的母亲》词语解释
    《我的母亲》词义辨析
    《我的母亲》难句解析
    《我的母亲》中心思想
    《我的母亲》疑难解析
    《我的母亲》重难点讲解
    《我的母亲》参考图片
    《我的母亲》素质教育新学案
    《我的母亲》结构分析
    《我的母亲》学法指导
    《我的母亲》写作特色
    《我的母亲》写作借鉴
    《我的母亲》知识延伸
    《我的母亲》研读赏析
    《我的母亲》课文评点
    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节选
    藏起母亲的秘密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追忆母亲二三事
    《我的母亲》课文背景知识
    《我的母亲》同步轻松练习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同步达纲练习
    《我的母亲》有关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