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金坛市第二中学    王莉莉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于美感要求。”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即通过建筑的空间与实体(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使建筑既具功能又达到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篇说明文按空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题字和碑文,突出了纪念碑的意义;碑身造型,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一百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文章既介绍纪念碑的所在位置以及它在结构、造型等方面的特点,又介绍它兴建经过以及作者在瞻仰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既说明这座建筑物的总体特征,又介绍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特征。在表达上作者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记叙、议论、描写,语言富于变化。

《巍巍中山陵》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色,表达了它巍巍的气势以及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凡尔赛宫》

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地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文中插入历史轶事,颇有趣味性。语言准确而富有文学性。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法国凡尔赛宫的历史,以及它宏伟壮观的外部布局和金壁辉煌的内部陈设,那神奇别致的镜廊、优美恬静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都让人赞叹不已,让我们领略到了这座驰名世界的宫殿的丰姿,也欣赏了外国建筑的独特风情。

《短文两篇》

《黄鹤楼》介绍了黄鹤楼的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于园》着重介绍了于园磊石之奇以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说明顺序。

3.品味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4.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5.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征,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

6.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

《巍巍中山陵》                 2课时

《凡尔赛宫 》                  1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 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从总体上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重点难点: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吗?如果见过,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共同走进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来了解一下这个雄伟的建筑。

二、初读课文

1.浏览全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

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明确:这种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景法。

2.纪念碑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点明文章主题;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

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3.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

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

四、三读课文

1.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2.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

3.齐读碑文,说说碑文的作用。

毛主席起、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4.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碑文。

2.预习7—10段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研习新课(7—10)小节

1.快速浏览这部分,找出所写的10幅浮雕。

2.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3.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

“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个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

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4.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5.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任选其它的一幅浮雕进行分析,在文中作批注。

6.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三、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2.查阅资料,了解10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一、瞻仰(万分崇敬)

位置、材料、台基 正面、背面、两侧上部 小碑座四周、碑顶

 

 

 

 

浮雕

 

空 间 顺 序

   

文本框: 时间顺序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八一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二、纪念碑

 

 

 

 

三、感受(默默致敬)

 

 

巍巍中山陵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抓住中山陵的建筑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抓住中山陵的建筑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将会葬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叙杰的《巍巍中山陵》,去了解一下他的陵墓。

二、解题

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三、初读课文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巍巍”的特点?

明确:1.外形上:①用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作者用“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来说明钟山的高大雄伟,而中山陵就建于钟山南麓,钟山地势的开阔,气势之雄伟,有力地衬托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②用确凿的数据直接说明中山陵的高大。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石碑高8米”墓室“高8.4米,直径13.7米”,这些数据准确无误地说明了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2.性质上: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如“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揭示了孙中山先生的身份和地位;第7段特地点出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突出了他的思想精髓之伟大。

小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本文作者正是从形(空间)、神(性质)两方面来说明中山陵的特征的,做到了形神兼备,重点突出。

四、再读课文

思考讨论: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3.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4.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中山陵的特点,设计宗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它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

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带着课后练习二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4.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概括本文的语言特色。

1.语言准确、简明。①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②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如“海拔约460米”用一个“约”字表示大概、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生动优美。如在说明钟山的地理环境时,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成了一幅十分鲜艳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又如在说明祭堂前平台视野开阔时,同样运用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山若伏鳖……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作者从远到近地进行描述,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这些生动描述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三、课堂小结

1.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说明顺序

3.文章语言的特色

四、布置作业

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介绍你熟悉的一个建筑物。

教学反思

凡尔赛宫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重点难点: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凡尔赛宫,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我们虽不能一睹风采,大饱眼福。但我们可以跟随吉祖英的笔迹,去欣赏、想像凡尔赛宫的美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课文

2.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

第一段(1)说明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

第二段(2—5)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

第三段(6—7)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

三、再读课文

1.学生浏览全文

2.思考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明确: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室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镜廊名胜、驰名世界;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动人的历史轶事;四是在历史上它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介绍建筑物一般以空间变换为序,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是按什么具体顺序说明的?

提示:全文第一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总领全文。第2至5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第6至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这两部分是分说。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时,又是以空间为序,由外而内地具体说明。

四、做次讲解员

跟随着作家的笔迹,我们欣赏了凡尔赛宫的美,但是还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不能一睹凡尔赛宫的风采,大饱眼福。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凡尔赛宫的讲解员,把这座美不胜收的宫殿介绍给大家。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或者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做具体介绍。(要求: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看法。)

1.学生口头完成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修改,推荐出一名代表

2.选出2至3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齿是否清楚;仪态是否自然;语言是否优美。)

五、概括文章的语言特色

凡尔赛宫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的构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比较分析,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有人说,第5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没有必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明确:引用相关的历史轶事,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本文的语言与《巍巍中山陵》的语言一样,在准确简明的同时,还选用描述性语言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介绍事物的特征,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六、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可以是文章内容上的、写作方法上的、学习能力上的……

七、课后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会了说明语言的要求,请同学们现学现用,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来介绍我们的学校的一处富有特色的景点,别忘了运用刚才我们探究到的“法宝”。字数:150——200字。

板书设计

 

第一段(1)说明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                          总

 


第二段(2—5)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

                                              外     内            分

第三段(6—7)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

 

教学反思

 

《黄鹤楼》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重点难点: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的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三座吗?它们就是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学生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如: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大多是古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唐人阎伯理写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隅 、憩 、邑 、闼 、窥 、

2.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①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

②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

明确: 第1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2—3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第4 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明确:外观:“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建筑结构:“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1、              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五、赏析品味,体会语言的优美:

学生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和同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于园》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重点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中国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我们的老祖宗们用他们高超的设计为我们流下了许多精致奇巧的园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出一些你知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名称。

于园,想必你们还未听说,它是富人于五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当时非常著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品赏这座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钥、  葆、  壑、  槛、  邃、  啾唧、  窈

2.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同学结合课下注解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

4.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据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意。 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于园究竟奇在何处?

请同学们自读第2节,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用文中的话说说于园奇在哪里?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提示:“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

课文依次描写了前堂、后厅、卧房槛外的磊石;它们分别奇在“实”“空”“幽阴深邃”。

2.作者介绍于园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 标志性的词语。

提示:空间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前”、“后”“外”“再后”

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4.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提示:“再后一水阁”    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并且学会了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的来介绍园林。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描写事物。

2.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重点难点:学会抓住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描写事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重点。

学生阅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明确我们该如何观察和描写事物。(多角度、多方面,抓住特点 )

二、观察面,组织讨论。

1.请同学们看图编故事。根据画面内容,每个学习小组合作编一个故事。大家先细致地观察面,你希望本小组重点讨论哪些问题呢?每人提出一个供大家选择的问题。

2.围绕重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做好交流准备,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交流共同编写的故事。

三、深入研讨,动态修改。

1.请同学们评论交流情况。

2.教师评论,拓深拓宽同学们的思维,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练习写片段,师生合作评改。

或者写,“大鸟的健美”,或者写“小鸟的弱小可怜”,或者写“山林生活之自由快乐”,或者写“笼中生活之痛苦乏味”,要求从多角度多方面抓住特点观察。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下一节作文课上把故事完整地写出来。

 

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事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语交际有时需要质朴,老老实实地叙述事实,解剖整理,表达观点,不加渲染,但有时也需语言生动形象。语言生动形象是指说出来的话具有立体感,更具魅力。社交过程中用语的质朴与华丽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在交际中,当需要向听话者介绍人或事物,特别是自然景物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或物的特征进行描述,可使描述更具感染力,有助于提升人与人的交际能力。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话须形象才动人》,划出重点内容。

2.学生口头介绍人物或景物,思考最重要的景与人在介绍中应如何进行处理。   

明确:(口头描述最重要的是:口语讲究生动形象,以情动人。)

三、牛刀小试

请向你的同学形象地描述你所见过的一处景物或你所熟悉的人物。

(同桌交流后,再让部分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合作学习

男女生分别设置情境,让对方用最合适、最生动、能以情感人的话帮助解答。

五、拓展训练

向你的同学形象地描述一件事情,并针对这件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谈出一点即可。

教学反思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