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周晓
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学习《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孔孟》等四篇课文,重点是学会“质疑思辨”。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疑乃学之始”,如果实在无疑,不妨“于无疑处有疑”。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探讨文章主旨
《人生的境界》从人生境界的角度探讨了哲学的任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生境界的内涵和实质,指出了哲学发展的前景。
《人是什么》引述中外哲学家、文学家的名言,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阐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庄子,辩证地分析了庄子的精神世界,对庄子的人生哲学给予了热情的讴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社会、人生的深层次思考。
《孔孟》以《论语》、《孟子》记载的内容为依据,从中国历史地理的角度比较了孔子和孟子的差异,又用局势的变化说明差异的根源,说明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研究孔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才能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把握主要内容
《人生的境界》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结论:未来哲学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人是什么》
一、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
二、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二、阐述庄子的思想。
三、用庄子的心灵和庄子所面临的世界来解释《庄子》。
《孔孟》
一、引论:孔孟形影相随。
二、本论:从三个方面说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及时代成因。
三、结论:研究孔孟,要考究历史背景。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人生的境界
1、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人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是由追忆往事、把握现时和憧憬未来三部分组成。为什么说对现时的把握应该是重点,比重应该占95%?
对住事的追忆能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的憧憬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而对理想不断追求的过程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这种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前提。因为只有牢牢地把握现时的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所以说,把握现时应是重点,比重应占95%。
(三)、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作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子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象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使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四)、孔孟
4、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情)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5、“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拍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