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山界》说课稿
|
《山村》 吴冠中 用传统的笔墨,描绘了山下的小村,通过线的流动、墨与白的穿插、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状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韵律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2)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⑶在老师的引导下,领略“文人”画之极——诗情画意的“流程”。 应会: (1)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2.隐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同时初步了解诗、画相互转换的过程与典型例示。 教学难点: 通过绘画语言品位、探求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 (五)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欣赏讨论与实践课业类型:欣赏+绘画 课时:5节 教学设计 第1节教学过程: 学 会 欣 赏 1.新课导人: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 、书 、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 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 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依画之意境作诗: 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 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 【解释】 ①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落幸:失落[失 去],宠幸。④《离骚》 :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 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题《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 九州沐浴金彩霞。 世纪更替逐浪高, 国昌民种富贵花。 《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题《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万山红遍 李可染 学会比较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会表现 第2节: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学会观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 1、复习上节内容,根据各人的喜爱,自己临摹一幅山水画; 2、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 3、教师点评;山水口诀:“树为山之衣,石为山之骨;云为山之气,水为山之血。” 4、作山水技法——树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1、树法:树杆:画杆之法无论中锋。侧锋四笔即成。 2、树杆穿插法:画两株以上之树于一从者,切忌平行须分形而或交叉而生。根顶亦须前后参差以免呆板。第一株为主树。较第二株(客树即稍远树而言)略低。以显宾主揖让之势。(如图二) 3、露根法:平坡臾土多不露根。但悬崖、临水则露根。分简式、繁式两种。(如图三)
4、树枝法:由杆生枝。枝须顺杆安(分配)。枝须相互穿插。分鹿角、蟹爪二种(如图四) 务须清晰。不可为叶所掩。 5、画叶之法分两大种:一曰“点叶”,另一为“夹叶”。(如图五、图六) 6、小树法:小树用处最多。或画于较远之山坡,或辅大树之姿势亦由填空补白、助山皱法者。其画法与大树同(如图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6、小结。 第3节: 1、复习上节内容,作山水技法——山石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石法:山为石之积。故学画山先学画石。石以轮廓为先。以下圆不方为宜,向阳处笔宜轻,背阴处笔宜重。轮廓之法曰“勾”(如图八)石面之分全赖皱法。由披麻、斧劈、折带、泼墨等等。(如图九) 2、山之轮廓及皱法:山、石之异乃轮廓。形状稍不同。(如图十)
坡:土坡:水滨画坡,或生树木或筑亭榭亦可为人坐立之所,画法约同山石。(如图十一)石坡:也是平坡。有高低之分:高者环山低者(临)水(如图十二)。 路径:山水无程径则无生气。路径之意其形式均顺自然之势。曲折掩映不可全露。(如图十三) 第四节 云水法 1、云烟法:山水苍茫、深远全赖云烟。 ①遮盖法:先确定所需云烟大小,
②勾勒法::先拟定大势,以淡墨勾之,用笔须圆.后辅以远树 水法: ①泉水法:坡或岸近旁之空白处即为水也 ②瀑布:两山中间泻出泉水者曰瀑布 ③水口:同瀑布之法一样长窄为瀑布之水线宽短为水口之水线 芦苇、水草法 ①芦苇:水滨作芦苇,先以墨画杆参差交叉、再淡墨由杆画叶(每株之叶不可混乱),最后画浓墨叶几片于淡墨叶上其根因近水故要齐。
②水草:水洼坡侧画水草先以淡墨再以浓墨数茎提之。
第五节 独立作业(创作) 接前几节内容复习 讲授新课 取名为《山行》的范画(诗意画)展示给大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国画展示:深秋的石山中,蜿蜒的石玑。火红的枫林,祥云环绕着山林,几间茅屋在云中时隐时现……杜牧坐在一块小山石上赏秋,一旁站着端者酒具的书童。教师说:“诗意画的创作主要根据诗中说的内容来进行,尽量贴近诗意。用我们的绘画语言,将诗中的描绘的记录下来。 作业: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老山界》说课稿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老山界》赏析 |
下一篇文章: 《老山界》教学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