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 |
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苏教版八上 第1单元 《老山界》 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老山界》教案 |
下一篇文章: 苏教版老山界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