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风铃草》教学设计

 

2、课堂上的朗读水平进步较大。因为这是一节展示课,我带领孩子们对于这一课的朗读下了很大的功夫,平时的课文可能读三、五遍,可是这篇课文无论课上还是课下的朗读不下于几十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下孩子们的朗读中就已经能达到了我想要的“感情朗读”的效果,甚至有的孩子都能够把精彩的段落背诵下来了,这样在正式的课堂讲课时,为我的感悟朗读不仅添了光彩,还节省了授课的时间,还达到了当堂积累的目的。

3、课堂上充分展现了积累、运用的成效。由于坚持三个月的“我阅读我积累我展示——积累天天见”,特别是关于“童年主题”的积累,孩子们已经能纯熟地掌握:成语、名言、谚语、故事、诗歌等,孩子们每天都在“积累天天见”中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更可喜的是有的学生居然能自己创作名言,这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在《五月的田野》这一整个课堂中,孩子们朗读感悟的同时能够把脑海中所积累的相关成语非常纯熟又恰当地运用,比如,当孩子们欣赏了五月田野的美丽图片,学生表达了自己感受到田野很美,同时还说:我想到了成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这一整节课,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感悟后都会脱口而出一些成语,而在平时的轻松课堂,孩子们还会联想到一些优美的句子,不管是“亲情友爱”主题,还是“童年主题”还是其他主题,孩子们都会在感悟的同时出口成词,出口成句。这样的效果是与三个月来不断地坚持让孩子们大量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有了丰富的积累,孩子们的脑海中才有东西,才能在恰当的时机较好地运用。

这一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是我今后教学需要再次改进的:

1、提高引导学生发言、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出现了两处引导学生不够到位以至于学生思想跑偏、感悟不彻底的地方:

      第一处,在第三自然段关于“泥土”这一层次的学习与领悟:当王傲同学在补充时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在海边的沙滩光着脚丫走的时候泥土就像蚂蚁一个个从脚趾缝儿冒出来和他玩,痒痒的,我评价他会学习,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后,随即引导他和同学们:“泥土很顽皮,它们有没有告诉你,王傲,你做好准备,我可要从你的脚趾缝儿冒出来啦。”我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冷不丁”这个词,可是王傲和全班孩子都说泥土告诉他做好准备了,在这个时候我有点着急了,学生没有说到点上,我还着急这样问了两遍,孩子还这样回答。如果在这个时候,我再追问一下,你觉得泥土很淘气很调皮是吗?(是)那么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呢?这样孩子可能一下就能抓住“冷不丁”这个词来感悟了。

第二处就是三自然段关于“勤劳懂事,把鸭子赶到河边……,把羊儿撵到……”这一层次的感悟: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感受到乡下的孩子们经常到五月的田野来喂羊喂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们瞧,孩子们知道刚翻过的地里草虫最多,知道河边的草最嫩,孩子们有千里眼,是吗?” 这一处在设计时本以为是充满童趣的引导,但是孩子们又没经过思考就回答:是!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第一课时的铺垫不够,班里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城镇,即便是有少部分学生体验过农村的生活,也无法领到乡下孩子那种经常到麦田劳作的情景,如果能在一课时多做一些背景的介绍,孩子们也许在课堂上就自然能够体会出那是因为乡下孩子经常去五月的田野,知道哪里的草最嫩、最多,体现了他们勤劳懂事;另一方面,如果我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做好预设,当学生回答不准确的时候,我又何不换另一种方式的来引导学生呢,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你们说,乡下孩子怎么就知道刚翻过的地里草虫最多,怎么就知道河边的青真嫩呢?这样直白地问可能孩子会更冷静去思考了。

所以,对于感悟教学时,一直以来我觉得我需要在引导学生感悟上的教学机智以及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还需加强和提高,这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更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反思中,我提出了自己感悟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当有限的时间内,在学生无法达到老师所期待的感悟程度,老师就很着急,有时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直接告诉学生,甚至强加于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呢?

2、提高挖掘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的程度。这里主要是体现在文章中的重点段落的重点层次的感悟上,即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层次“折一根柔软的柳条,削一节笔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竹笛吹一声,鞭子甩几下,我们撵着鸭子,赶着羊群,在田野里撒着欢儿地跑。”

    这一段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所在,教学中,我尽管分了三个层次来感悟这一处,即先抓“折柳条——削竹管——做鞭子——做笛子”体会孩子们的聪明、手巧;接着抓孩子们有了鞭子和笛子之后做什么,即吹笛子——甩鞭子——撵鸭子——赶羊群,体会孩子们快乐地玩儿,再次引导体会“撒着欢儿”的那种忘记了一切地玩耍。但由于课堂时间紧,我没有让学生结合自己“撒着欢儿”的经历来谈,而直接采用了朗读的形式。最后,我又出示了孩子甩鞭子、赶羊的图片渲染:让学生再来朗读。

     这部分内容看似层层深入,学生理解了、领悟了、朗读到了,可是实际上对于这样一个重点段落的重点层次而言,学生领悟的还远远不够,孩子们正因为那么熟悉五月的田野,才能在娴熟的动作中非常迅速地着折柳条、削竹管、做鞭子、做笛子……可是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没能突出孩子们动作的娴熟,那种快、迅速。还有对于“笔直的竹管”“柔软的柳条”也忽视了,孩子们怎么就能能那么娴熟地进行选择呢,也和孩子们经常到五月的田野是分不开的,这一处教师没有加以引导,也是不够的。总之这一部分作为重中之重,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到位,学生的朗读还没达到情感。

《五月的田野》是美丽的,作为一名老师的我,能够在这个小小的讲台上留下讲课的精彩瞬间同样是美丽的,虽然我的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够给我更多的思考、学习的空间,我相信,只要热爱语文,热爱课堂,热爱学生,就一定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这片舞台上展现更多的精彩,收获更多的掌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课文.

  2、使学生初步认识风铃,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3、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会写八个。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制资料卡片的方法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风铃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风铃草》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