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大海》备课资料:普希金的护身符
|
这篇文章选自《散文》杂志1993年11期,阅读后,也许可以引发您对《致大海》的另一种理解。感谢您的光临。 普希金的护身符 谷羽 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生写过许多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其中有一首无题诗,第一行是“保佑我吧,我的护身符”。这“护身符”不仅隐含着诗人的一段浪漫曲折的爱情经历,而且还引发出一连串的文坛佳话。 诗中的“护身符”究竟是什么东西?是什么人赠给诗人作为信物?诗人和这位神秘人物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每个读过这首诗的读者自然而然发生的疑问。要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从普希金的生平经历中去寻求答案。 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以后,1817年进入俄国外交部任译员,为十等文官。由于他创作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一系列充满反抗精神的诗篇而触犯了沙皇,1820年被流放到俄国南方,起初在基希尼奥夫市,1823年调到敖德萨,在南俄总督沃隆佐夫公爵手下任职。 沃隆佐夫出身贵族,曾留学于英国,在政界素以精明干练著称。他知道普希金写诗很有才气,但为人散漫,放任不羁。因此,他对普希金表面上宽和容忍,暗中监视防范。他允许诗人使用总督府的藏书,邀请他出席总督府的宴会和晚会,甚至允许他参加总督夫人的沙龙。因此普希金得以结识沃隆佐夫年轻美貌的妻子伊丽莎白·沃隆佐娃。总督大人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大度竟给自己招惹了麻烦。 伊丽莎白·沃隆佐娃出身于波兰贵族世家,从小喜欢音乐、绘画和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她比沃隆佐夫小十岁,既温柔妩媚,又风流多情,沃隆佐夫对她极为疼爱,向来是百依百顺。为了社会交际,由她组织了沙龙,其中聚集了敖德萨不少名流。年轻的普希金的出现,自然引起了沃隆佐娃的兴趣。尽管她比诗人大七岁,但是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彼此接近:普希金为沃隆佐娃的端庄优雅所倾倒,而沃隆佐娃对普希金的诗才则极为赏识。随着见面机会的增多,好感渐渐变成了爱慕。 沃隆佐夫颇有心计,他对夫人的举止并非漫不经心。尽管他知道沙龙聚会,总是好几个人在场,但他还是担心普希金有什么越轨的举动,因此特意安排了一名仆人暗中监视普希金。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乎这位总督意料的是,他的妻子和诗人另有约会地点。 有一句成语叫天助人愿,普希金偏有这样的好运气。原来他有一位诗友名叫维雅泽姆斯基,这位诗人的妻子维拉和普希金也认识。就在普希金认识伊丽莎白·沃隆佐娃不久,维拉带着两个孩子来黑海之滨疗养,她下榻的别墅在敖德萨市郊,依山傍海,风景优美。伊丽莎白和维拉是多年的女友,这样,普希金和沃隆佐娃便在维拉的别墅不期而遇,这种巧合使他们喜出望外。普希金与沃隆佐娃在维拉面前并不掩饰他们的恋情。维拉对他们既同情又赞赏。她在给丈夫的信中几次提到普希金已陷入情网。 现在,普希金终于有了机会能和沃隆佐娃单独相处,畅叙衷肠。有时候他们两个人划一条小船,泛舟海上,在万顷碧波中相依相傍。有时候,他们去山间漫步,一个隐秘的山洞成了他们爱情的避风港。 诗人写到: ……爱情的避风港, 一向潮湿、幽暗、凉爽。 那里呼啸的海浪, 频频涌赖,不停地喧响…… 浪漫多情的普希金有过许多情人,但他对伊丽煞白·沃隆佐娃最痴情,最挚著。在敖德萨他一度计划外逃出国,他迟迟未采取行动,原因就在于舍不得离开沃隆佐娃。在《致大海》一诗中有这样两行诗句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 我被强烈的恋情所吸引, 滞留在岸边,不能脱身…… 精明的沃隆佐夫不久就察觉了他妻子沃隆佐娃和年轻的普希金眉目传情,关系暧昧。这位总督不动声色地开始了报复行动。先是派遣普希金到乡下去调查蝗虫造成的灾情,有意使他离开敖德萨。接着又暗中派人秘密检查普希金的信件,终于抓住了把柄,以诗人在信中自称无神论者为由,上报沙皇,告发普希金“亵渎上帝,不信神明”。经沙皇御批,普希金被削职为民,从外交部花名册中除名,由敖德萨押送到北方普斯科夫省,囚禁在他父母的庄园米海依洛夫斯克,接受地方当局和教会的监管。 普希金在离开敖德萨之前,又和沃隆佐娃见过一次面,他的诗稿可作凭证: 我躲在悬崖下的山洞, 阅读来信,字字芳香, 大慈大悲的天使来临了, 把护身符戴到我的手上…… 这护身符原来是一枚戒指,是沃隆佐娃送给普希金的一枚镶嵌宝石的金戒指,这是他们爱情的信物。普希金对这枚戒指无比珍视,无时无刻不戴在手上。沃隆佐娃自己还保存着一枚同样的戒指,他们约定日后通信,就以戒指上刻有希伯莱文的花纹印章打在信封火漆上的烙印作标记。 普希金于1824年8月到了米海依洛夫斯克,9月份就收到了沃隆佐娃的来信。据诗人的姐姐回忆,只要普希金收到信封火漆上有希伯莱文印章的信函,立刻就会躲进卧室,插上房门,长时间地在屋里读信,无论谁去叫门,他都不肯开门。 在敖德萨期间,普希金写过几首诗献给沃隆佐娃,如《给海船》、《阴沉的白昼昏暗了》、《有幸佩戴爱情的华冠》。回到北方以后,他又连续创作了《焚毁的情书》、《保佑我吧,我的护身符》、《渴望荣誉》、《一切都是你的回忆的祭品》等诗篇,抒发他对沃隆佐娃的依恋与相思。这些诗被人统称为“沃隆佐娃组诗”。 有趣的是,普希金在这些诗的诗稿空白处为沃隆佐娃画了几幅速写肖像。据同代人证实,那卷曲的发,俊俏秀丽的鼻子,顾盼生辉的眸子,以及丰满的胸脯,与沃隆佐娃本人惟妙惟肖。还有一处诗稿上画了一只戴戒指的左手。这枚戒指镶嵌着一颗略呈长方形的八角宝石,宝石上镌刻着细小的希伯莱文字。戒指戴在左手的食指上。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很长,众所周知,这是普希金的特征。诗人的亲笔画使我们得以目睹他的“护身符”究竟是什么模样。 1827年,新沙皇尼古拉解除了对普希金的监禁,诗人得以重返彼得堡。这一年,沃隆佐夫携夫人进京述职,诗人和沃隆佐娃再度邂逅相逢。他们四目相视,多少感慨,多少情怀,尽在无言之中。这次见面又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写出了底二首《护身符》。 1831年,普希金结束了浪漫的青春岁月,决心开始过安定平静的家庭生活,在结婚之前,他焚毁了许多往日的情书和信物,然而,唯一的例外是沃隆佐娃送给他的金戒指。他一直把这枚宝石戒指戴在手上,结婚以后的几年,一直如此,直到他决斗死亡。 诗人临终之前,他的老师一直守在他的身边。普希金在痛苦中闭上了眼睛。茹科夫斯基亲自从他手上摘下了作为护身符的这枚戒指,征得普希金妻子的同意,留在自己身边,作为永久的纪念。 1838年,茹科夫斯基在英国伦敦和沃隆佐夫夫妇相遇,沃隆佐娃一眼就认出这位老诗人手上戴的是她送给普希金的护身符。物是人非,睹物伤感,个中情怀只有当事人心里知道。 在伦敦的一次晚会上,沃隆佐夫的侄子别姆布洛克还演唱了译成英文的《护身符》,出席这次晚会的诗人维雅泽姆斯基在其札记中写道:“普希金的《护身符》译成了英文,沃隆佐夫的侄子来唱这支歌,显然他还不知道,这支歌写的是他婶娘的风流韵事。” 茹科夫斯基临终之前,嘱咐家人把护身符戒指送给屠格涅夫,并且转告这位才华卓越的小说家,将来把这枚戒指传给最有成就的诗人或作家,以此标志他是普希金文学事业的继承人。 屠格涅夫接受了茹科夫斯基的馈赐。他在一篇札记中写道:“现在我也有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宝——这就是沃隆佐娃送给普希金的戒指,诗人为此谱写了极其优美的诗篇《护身符》。我为拥有普希金的这一枚戒指而深深地感到自豪。我像普希金一样,认为这枚戒指弥足珍贵。在我去世之后,我愿把这枚戒指赠送给列夫·托尔斯泰伯爵,以作为当代俄罗斯文学最高荣耀的象征。同时,我也希望,伯爵能在其最后的岁月,依照他自己的选择,把我这枚戒指转赠给一位作家,这位作家必须无愧于普希金文学传统继承人的光荣称号。” 屠格涅夫在世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地把这枚戒指送交普希金纪念馆展出,供普希金的崇拜者瞻仰。这位大作家去世以后,护身符戒指由他的女儿波丽娜·维亚尔多收藏。遗憾的是,在普希金逝世五十周年的时候,波丽娜把护身符戒指献给了彼得堡皇村普希金纪念馆,他没有遵从父训把戒指交给托尔斯泰,从此铸成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戒指在纪念馆被盗,从此下落不明。 戒指,作为爱情的信物,即便是名人的爱情表征,这世界上恐怕多到不可胜数。然而,恐怕没有一枚戒指具有那么多的传奇色彩。这枚戒指虽然已失落人间,无处寻觅,但是普希金的诗篇以及诗人和沃隆佐娃的故事却世代流传,直到永远…… ——出处《散文》1993年11期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致大海,普希金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致大海》备课资料:普希金的护身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普希金和《致大海》 |
下一篇文章: 读普希金的《致大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