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育,该阶段的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有了大致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古代文学素养,能够独立的解读一些浅显的古代诗词,并能自主的解读其中一些疑难问题,初步具备了探究和思考能力,所以对该阶段的学生古代文学的教育,具体的词、句不是问题;侧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其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歌赋的热爱,以及创设解读文章的主体情境,使其融入词人创作时的情感思绪中,感受作者投射在词中的浓浓情绪,以及挖掘诗文中包含的巨大情感;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熏陶其高雅的审美情感,使其明白,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幽深含蓄的审美特点——重点着落在情感培养上。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理清思路,了解李煜生平遭际,揭露身世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
2、通过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今非昔比的悲惨处境,了解其词情感内涵。
3、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明白本词特色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而亡国之君的的诗歌呢,则往往随着国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忧郁的情调,比如李煜的声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载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名字也随着他的词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一、《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李煜身份简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也是五代时出色的词人。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亡。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史料记载,李煜的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词) 2、李煜一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
自从被俘虏后,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情感真挚,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所以改变词的为哀怨伤婉,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泽,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
三、《虞美人》写作背景
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所以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长期被软禁的政治俘虏,也没有对新朝奴颜卑膝,唱过一句赞词,而是更多的对曾经故国的声声叹惋,乃至后来一定程度的醒悟。
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结局正如他之前预料的那样悲惨。
四、《虞美人》 译文——着重把词人此刻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刮起了东风, 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身心长久以来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经改变了,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你问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昼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节课,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对李煜和他的创作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有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被俘虏后,处境今非昔比,受尽了国破家亡后的耻辱;其次,他是一个出色的词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词章;
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虞美人》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
李煜的处境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他这种前后巨大反差的人生经历,恰好为他的诗词提供了创作素材、以及酝酿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伤气质。现在我们就以《虞美人》的创作特色为具体的例子,共同来感受他的词的魅力。)
五、本词的创作特色。
1、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作者的发问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三问,每一问都是李煜自己设问,再由自己回答。
这意味着什么呢?它表明了李煜一个人孤独而又绝望的心情。
第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一问里面,很明显,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烦,他希望快点结束。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古诗词里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诗人和词人都借它们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心情,但是李煜为什么就是要它们结束呢?
这是因为“情随境迁”,春花秋月确实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词人个人的处境却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这个称号本身就含有羞辱讽刺的味道。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惨,时时刻刻受到监视和骚扰。李煜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个囚徒,他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担惊受怕使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了,这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在词人的心里已经改变了颜色。原来的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宫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因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快点结束才好。
因此,词人的这第一问,看似简单无奇,但是它却饱含了李煜这许多年来的心酸苦辣,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极端悲苦也就显而易见了,也为全词铺垫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调(第一个设问为全词铺垫了什么样的基调)。
第二问往事知多少。
面对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无穷无尽,而我们的人生却很短暂,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开花谢、月缺月圆而长逝不返。他转而想到过去,向人发问:我还能记得多少过去美好的事情呢?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的“往事”内容和广泛。在这里,(李煜所怀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的一切活动,比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暂无常,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
接下来,李煜自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点明时光依然在不断消逝,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也照应了开头,表明他是在起“东风”的季节变化中引起无限感慨的。
这里有一个很微妙的用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作者为什么用“又东风”,而不是“又西风”,或者“又北风”呢?我们知道李煜原来的国家在宋的东南方,“东风”从字面上讲是“从东面刮来的风”,对李煜来说,东风完全可能是从南唐故国送来的风。这里暗示这词人经过多年亡国的耻辱生活后,有了一丝丝复国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时显露了词人对自己年岁又空度了一年、却无能为力的感慨,这过去的一年里他什么也没有做成,也就隐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怀念故国,但对故国已没什么作为了。
潺潺流逝的时间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伟大梦想的天生死敌,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缺而长逝不复返,而复国的梦想也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了。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囚禁在小楼上的李煜,依靠栏杆、眺望远方,对着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对故国的思念,涌上了心头。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对故国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这些曾经熟悉的事物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那个流连欢乐的有情人,已不复当年的风采神韵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之后的无限怅恨之感。
第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词人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后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使情感抒发达到了极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作者连续用了三个问句。但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以多个问与答的的创作形式,使情感层层叠加,曲折回旋,唤起读者百转千回后的共鸣。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就不仅仅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2、美妙的对比。
本词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过去的欢乐和荣耀,与今天凄楚暗淡的生活。得出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态。
全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比喻使得抒发情感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像春水一样不分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我们可以想象,李煜在这里长叹: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他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竟然还敢这样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厚强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顾一切、冲决而出的气势。
诗人这种全心倾注的纯真深挚感情,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选取典型的景物,创设意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
李煜在本词中是以联想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引发现在实实在在的愁苦,前虚后实。李煜在本词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隐含在一些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愤凄楚的情绪也曲折含蓄地表达,但是正是这种写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作者运用了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而实质仍是表达物是人非。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七、拓展比较: 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有没有想起什么?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也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项羽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当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一代武夫在四面楚歌中,用一曲《垓下歌》写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但是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中国古人向来对死看得开,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兵败乌江,项羽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他死得着实壮烈!
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王候的遗书,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但是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渊明一类自由自在的隐士。
八、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